第65节

  姜可可看着他有些瘦削的脸心疼,“这么忙啊,你是不是没好好吃饭?”
  “吃了,就是四处跑人容易瘦,别担心,养养肉就回来了。”
  姜可可摸摸他的脸,“那好吧,那你资金还缺吗?我银行里还有钱你可以拿去用。”创业初期需要的资金肯定多。
  “不怕我花光你私房钱回不了本啊?”
  “没事,花光了我能赚嘛。”正在编写英语读物的姜可可很有信心,现在华国英语读物市场一片空白,她编的又有广播栏目的基础,肯定能让她赚一笔的。
  江寄余闻言好笑,“你怎么这么傻。”说着却去捉她的小嘴来亲,在外面跑了那么久,真的好想她。
  姜可可推了两下没推开,只好任由他先过个瘾再来继续谈正事了。
  然而等他亲过瘾,她都快喘不过气了,他还不放,松开她一会又亲上来,弄得最后两人都倒在沙发上,他又起反应了。
  江寄余无奈,只能赶紧起身去冲个凉水,不然真的要控制不住了。
  荒唐之后,这才又腻歪在一块讲话。
  姜可可虽然从后世过来,不过现在国情有点儿复杂,跟后世不太一样,她懂的还没江寄余多,只好不胡乱出意见,只给他说了她觉得可能大概会有用的比较先进的观念,很零碎,让江寄余自己思考适不适合。
  她窝在江寄余怀里,没有看见再说这些超前的观念时江寄余眼里闪过的复杂情绪和一丝难以掩饰的担忧。
  “怎么了?”姜可可说着说着觉得江寄余抱他有些紧,“松点,嘞到我了。”
  江寄余赶紧放松了些,看到姜可可疑惑的眼神笑了下,“没事,我是在想你这么厉害以后我可要看牢你别让你丢了,不然我怎么办。”
  姜可可闻言脸上喜滋滋,还有点儿小傲娇,“你对我好点我就丢不了。”
  喜滋滋的姜可可完全不知道自己差不多在江寄余那儿掉了马。
  虽然说现在厂房还在建,但是江寄余完全轻松不了,他还有很多事情要跑,至于wilson只是做个投资,设备上能通过他帮忙采购,其他都要他忙。
  当然他也没有给wilson太多股份,他是要绝对控股的,不然这么辛苦最后也给别人做了嫁衣。
  还有零部件、人手等等,要忙的事情一大堆,弄完学校的申请,陪姜可可待了两天又开始出差,一些零部件他需要去沪市等地考核工厂并订购,还有顺便看看有没有什么生意能做换点资金,倒腾一下东西,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可不能全指望wilson,他可不止打算在华国投资他这一个项目。
  江寄余忙起来,姜可可也就乖乖回了家里开着空调完成自己的书稿,她已经写了大半,寄了一部分给b市一家出版社,现在在等结果,如果过了很快就要把剩下的稿子给寄过去。
  然而让姜可可没想到的是,b市那家出版社竟然没有通过她的书稿,理由是他们只出版上面允许出版的外文书籍。
  姜可可为他们的古板无语,她之所以第一本发这个在广播台播出过的书籍,其实也有担心国内出版社还因为十年文化运动的影响,不敢发行外文书籍,哪里知道这家出版社古板成这样,广播电台都能过审了,他们还不敢给出版。
  如果连b市这家大型出版社都这样,那她投别的出版社没准也是同个下场,姜可可苦闷,思考着要不要走港城那边出版社。
  她在港城出版过三本畅销书,跟那边出版社关系不错,要出版的话也不难,只是不知道到时候流入境内会不会又生麻烦。
  姜可可纠结,还是拿这件事去问江寄余。
  自然,是在空间里见面。江寄余虽然忙,但是每天还是会跑到空间跟姜可可见见,说说话。
  这次姜可可把这个烦恼告诉江寄余之后,江寄余让她把书稿给他,他到这边的出版社问问看情况,如果实在不能出,他再来想办法。
  “好。不过你先忙你的事,我书稿还没写完,慢慢来,没准我写完了国家开放了这方面的审核,我就能够出版啦。”转念一想到这姜可可忽然就不急了,虽说现在出版社不敢出版,但是随着学英语热潮兴起,到时候肯定会敢出版外文书籍的,而她也不会等太久。
  不过挺幸运的,姜可可书稿写到末尾时,江寄余也在南方的g市找到愿意出版她书稿的出版社,g市这边国家特批,不少外资都跑到这儿来投资建厂,江寄余也顺着国家领导人走过的步伐过来看看,然而是大开眼界,g市这边经济建设有搞得如火如荼之势,街上都随处可见小摊贩,还大声吆喝没有‘打办’的人来管,不像b市不少摊贩是躲在胡同口或者自家门口,显得有点儿小心翼翼。
  江寄余也在这儿找到能批量生产自己厂子零部件的工厂,并且签订了合作。
  更是在这里找到了同意出版姜可可书籍的出版社。
  而且,不知道他怎么操作的,出版社竟然同意他们只出印刷图书的钱,后续的分成也不参与,当然,卖不出也不给他们负责。
  这有点儿接私活的感觉,像是作者自己赞助出版书籍。
  姜可可都没反应过来还可以这么操作,不过也很担心江寄余会不会惹麻烦,江寄余让她放心,不会有事的,g市这边其实挺多灰色地带,江寄余不知道是不是受到方志军所说的梦境影响还是什么,他竟然觉得越是在这样的灰色地带他越混的如鱼得水。
  不过想到了老莫夫妇和姜可可,江寄余还是告诫自己要控制住,不能在边缘游走,免得有什么麻烦。
  非常克制的江寄余在g省几乎逗留了一个假期,快到厂子弄好他才回来。
  不过在那之前,他把姜可可的书也盯着弄好,三万五千册。
  或许是因为这个订单数出版社那边才会如此畅快同意江寄余‘自负盈亏’?
  江寄余拿到书之前租了一间大仓库,还找了本地的书店报刊谈,不是说服他们进货,而是说服他们‘借场地’,让他把书摆在书店报刊亭里,卖出一本给他们五分钱,相当于无本的买卖,这样一来,十有八九的都同意了。
  此外他还找到不少小摊贩外包出去分成也差不多是这个数,不过一天达到多少数量就给提提价。
  他还教小摊贩们推销词,就说是学英语必备,适合各种情景对话。
  当然,在此之前他还让姜可可把全书的录音磁带给寄过来,找了人去翻录,配套着书卖要贵。
  因为《hi!english!》栏目在华国本身就比较有名气,书籍版的更是增添了单词和语法讲解以及一些习题,再加上g市这边也在初高中普及了英语教学,还有不少外资来建厂,对学习英语会更加重视,所以卖的不错。
  有工作的人是配套磁带买,家境比较不好的学生则是几个人合买一本书。
  等到开学那个月,所有的书更是走上销售巅峰,江寄余出版的两万五千册基本都售空。
  这还仅仅是一个g市。
  英语读物的市场和g市的购买力让江寄余心里吃惊了一下,他敢一次性刊印那么多,其实没有全然的把握在这么短时间内卖完,他只是想看看这座被特批的城市消费能力如何,现如今算是看到了,方志军梦里说的那种场景看来要很快实现。
  而就在江寄余卖完这些书籍的时候,华国在六零年代初期办得《英语报刊》杂志也复刊了,这个讯号表示国家是真的要大力推行英语,于是临走前再次跟g市出版社合作出版。
  g市出版社也关注到了姜可可英语读物的大卖,心里后悔死了签了之前那约,现在江寄余再找过来,当即表示愿意给姜可可签作者约,图书不用江寄余自己掏钱出,他们来付,就是要采取分成的形式。
  江寄余知道他们打的什么主意,不过也没有说拒绝,他提了一个要求,就是这次再版要做的跟第一版一样,当作一开始就是出版社正规出版弄的,这样也不会怕有麻烦,毕竟之前那样子要是有人查也麻烦。
  而且除了稿酬,书籍的分成也要比普通作者高。
  出版社已经知道这本书的大卖,哪里会不允许,也懂江寄余的意思,而且这本身跟他们出版社也有关系,当即就同意了。
  于是这个约便这样签订下来。
  等到江寄余从g市回到b市的时候,出版社再版的新书已经运往了邻省,而且还在加班加点刊印。
  最后江寄余带回来的钱让姜可可这个小富婆都惊讶了,因为就他弄的两万五千多本书籍,除去中途各种成本花销,他最后竟然净赚了二十几万,七九年的二十几万,短短几个月内,姜可可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做到的。
  和江寄余比较,姜可可觉得自己浪费了穿越这一金手指。
  不过这钱要不是后来英语杂志复刊,国家开放了出版社这方面,又跟g市重新拟定合约,要查还真是会有点问题,而现在是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他自己私下弄的那批书账面上显示只有一千册,现在g市出版社也一直在刊印售卖这本书,也不会怕人去查。
  这笔钱江寄余不打算分给allan太多,因为allan还是在体制内工作,他又是用有些灰色的手段弄来的,不宜告诉太多人,就是老莫夫妇他也瞒着,就让姜可可一人知道。
  到时候allan应得的就在书商那边分成的时候给加上去就行。
  然而当allan看到那本书的时候,他只要了一成的分成,因为这本书里他付出的是真的非常少,可以看出都是姜可可的功劳,他无意抢夺。
  不过姜可可还是坚持一开始的分成,都是说好的,而且江寄余用别的手段得来的钱也得补偿他,这就当作补偿了。
  而等到姜可可的书不断刊印,卖到b市来还断货的时候,b市的出版社见到了眼红,心里后悔当时拒绝了,让g市出版社捡了漏。
  其实他们也怪不得g市出版社,g市那边的大环境造就了那边的人也特别大胆敢拼敢冒险,还偏偏幸运地冒对了险,光是这本书就让他们出版社抵得过他们在文化运动时期赚的钱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发行书,是真的不赚钱。
  姜可可的这本书火了,同时人也火了,b市出版社这边给她发了约稿函,希望她再出一本类似的书籍。
  不过姜可可没同意,因为虽然b市出版社这边给出的待遇要比新人好,但是还不是最好的,没有g市出版社那边大方,而且她也比较喜欢跟合作过的出版社再次合作。
  广播台那边也看到了姜可可出版的书籍,但是没办法上前去说侵占了权益什么,首先姜可可当时就不是用广播台这边的稿子,也是编外人员,再者当初在节目鼎盛时候离职,广播台多少是要补偿她的,也签订了版权上的协议。最重要是这本书增添了非常多的新内容,广播台也没那么大脸说就是他们台里的。
  更何况因为这本书的火爆他们这档节目听众更是跟着上来,也是受益的。
  当初姜可可走了换了一位新的华侨女播音员,但是她的英语没有姜可可讲的那么好听自然,也没办法像姜可可那样脱稿,听众听起来就有点儿不自然,跟allan的搭档也没磨合好,导致在其他电台也开通英语栏目后流失了不少听众。
  现在因为书籍这档栏目关注度又上来,要认真论,台里也是要感谢姜可可的。
  七九年华国的英语读物真的非常少,市场竞争不大,姜可可这本书可以说是第一本英语读物,凡是占个第一的,知名度必定会高一些,就是后来也有出版社推出新的,姜可可这本书还是被不少学英语的人奉为经典,也再版了很多次,销量一直很不错。
  当然这是后话了,眼下,姜可可正打算把之前写的那本《颗颗未来漫游记》的手稿寄到g市出版社。
  这本书从她还在塘边村没有回城的时候就计划写了,回了b市之后也陆陆续续在写,在改革开放的时候差不多就写完了,一直在等个契机出版,眼下她通过英语读物打开了自己的知名度,正是出版的好时候。
  当然,这次她有个私心,在书中提到了江寄余厂子的扩音器和小盒子收音机。
  从g市回来后,江寄余便投入到了建好的厂子里,在里面忙得如火如荼。
  因为早期的准备和措施,江寄余的扩音器和小盒子收音机生产得很顺利,拆分零件的流水线作业保证了产品的设计不外露,设备的先进让生产过程更为顺利和安全,而因为大部分工人都是在厂子周边的农村招工,也让厂子不会受到‘地头蛇’的骚扰。
  他还从三水大学把陈相之等交好的几个朋友周六末给挖过来上班做技术指导,经济学院那边也给找了‘兼职工’。
  这些人都还只是念大二,学校虽然有补贴,但是想手头多宽裕是没有的,江寄余开得工资高,又是以实习的名义,而不是在街头做个体户,是坐‘办公室’,这让他们也很满意,也乐意周六末过去工作,顺便还可以为自己积累一些经验。
  于是,初期的领导班子江寄余就这么给忽悠过来了,应对目前的生产完全没问题。
  江寄余对自己的扩音器和迷你收音机非常有信心,有自己南下那段时间弄的资金(是的,不仅帮姜可可赚钱,他自己南下也利用空间和地方差价赚了不少),以及wilson的投资,资金很是宽裕,第一批生产出来的产品数量不少。
  这让厂子不少人担心卖不出去的问题,他们这些泥腿子好不容易成了工人,可别那么快就打回原形啊,而且厂子福利不错,他们还是很希望能一直盈利下去的。
  结果最后的销量却是让人大跌眼镜。
  第109章 广告
  一九七九年年冬, 随着国家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推进和政策等原因,老莫夫妇得到了下放这些年的工资补偿,按照每月的工资补贴,总共获得差不多快两万块的工资。而这还不是个例,社会各界平反回来的,大部分都有工资补贴,当然有些数额没有这么高, 有些也没有三水大学这么及时发放,不过都是多多少少给了补贴。
  对于江寄余来说,这个时候给教师们发放补贴,真的是他腰带式教师扩音器推广的好时候。
  不过因为他这算是私人办的厂子,要卖产品还得自己来。
  产品生产好了, 如何推广出去也是个问题。
  江寄余把目光放在了报纸上。
  姜可可说的几点零碎信息就是关于广告推广的, 而现在用电视机推广不太实际,电视机还没普及,最为普及的是报纸。
  然而自从文革之后,报纸是不接广告的, 到现在b市没有一家报纸刊登过广告。
  江寄余对此也不在意,亲自找上b市一家日报,跟里面的总编辑交谈。
  日报的总编辑周石是七七年恢复了职务的,重新接任这个职务之后,发现报社其实一直是亏损状态的, 而在文化运动前, 这家报纸每年是有盈余了。
  恢复职务的周石也没有大展拳脚, 很多东西还是禁锢,不敢大动作,这让周石其实有些‘窝囊’,报社没有盈余一直亏损便要跟上头拿钱,跟人拿钱哪有那么容易,现在报社许多职工连福利房都没住上,条件很差了,因此江寄余找来说要刊登广告,其实报社内部人员是欢迎的,有广告便有收入。
  但是有些领导担心,说上头没有明确指示,如果贸然在报纸上刊登广告,怕是不太好。
  周石也有些犹豫,然而江寄余开出了七百块的广告费。
  七九年的七百块,那是很大一笔钱,尤其是现在报社职工的工资也才几十块一个月。
  而且,周石看到的不是这七百块,而是七百块之后的一个又一个七百块,有了这些广告收入,那他们的报刊也能扭亏为盈,职工福利房也能建起来。
  干还是不干,这是风险和机遇并存的事。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