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我不做妾> 我不做妾 第70节

我不做妾 第70节

  她看的专注,此时府中的裴慎也全神贯注忙于公务,却忽而接到平业来报,只说沈澜非要去看潮,如今已在浙江亭中观潮。
  裴慎脸色略沉,分明告诉过她不许去观潮,如今竟敢光明正大忤逆她,胆子当真是越发大了。
  他冷声道:“再派两个护卫去。”
  平业应了一声,转身就走。
  见平业走了,陈松墨继续低声道:“爷,锦衣卫那头来报,黄河决堤,山西千顷良田倾覆,陆陆续续恐有数十万流民涌入各地。偏偏水灾完了,陕西又逢旱灾,饥民王迎祥杀了澄县县令,扯着数万流民起义了。”
  裴慎沉着脸,坐在圈椅上听着。朝廷必定会遣了大军镇压王迎祥,不足为虑。只是饥民赈济一事,便是拨了银钱,最后也到不了饥民手里。
  裴慎只坐在圈椅上,冷声听着。越听越是烦躁,竟隐隐有几分心绪不宁。
  意识到自己在烦躁,裴慎一时惊愕,他年少成名,曾被首辅评为“临大事有静气”,已有多年不曾有此等心浮气躁之态了。
  思及此处,裴慎揉揉眉心,许是公事繁忙,成日里不得歇息的缘故罢。定了定心,他耳边听着陈松墨言语,看着翘头案上数封往来书信奏报,提笔回复。
  待裴慎处理完紧急公事,已是半下午。望着窗外斜阳,不知怎的,竟还有几分心绪难宁。良久,搁下笔,起身吩咐道:“去浙江亭。”
  此时的沈澜只焦急等着日头渐渐偏西,暮色四合,游人散去。岸上攒动的人头也渐渐稀疏。
  沈澜笑道:“窈娘若要离去尽管去罢,我难得出来一趟,在亭中多看一会儿。”
  谁知孙窈娘今日约莫是看潮太兴奋,竟没听出她话中逐客之意。只觉裴夫人不好走,她怎么能走?便眨眨眼,吃吃笑道:“哪里就有急事了,我也久困深闺,难得出来作耍,自然要玩个够兴。”
  见孙窈娘不走,沈澜倒也无所谓,只笑道:“我可不在这亭中枯坐了,远远看潮又有什么意思,且往岸边去。”
  孙窈娘一时惊讶,劝道:“裴夫人勿怪,只是这潮水甚急,年年岸边都有数百人因看潮丧命。”
  沈澜笑道:“我不过一时好奇去看看罢了,见大浪卷过来了,自然会跑。”说罢,只起身迈步,出了亭中,往河岸长堤而去。
  平山本守在亭外盯着她,一见她动,即刻带着两个护卫跟上去,却发现沈澜竟直直往岸边去。
  “夫人!”平山急道:“岸边太险,去不得。”
  沈澜嗤笑:“你们一个一个都拿我当傻子不成?看见大浪来了,我难道不会跑吗?”
  见她非要去岸边长堤,平山拦也拦不住,没办法,只能连同护卫丫鬟一起,紧紧随着她的脚步往岸边去。
  谁知到了岸边,正要踏上长堤,沈澜却道:“你们且在此留下。”
  平山一愣,紫玉已急忙劝道:“夫人怎能一个人去堤上!”
  沈澜笑了笑:“这长堤延至江面上,上头无人。且江上无船,我又不会凫水,堪称插翅难飞,不必担心我逃了去。”语罢,解释道:“我不过是想一个人去看看潮罢了。”
  她说完,便踏上长堤。平山急急欲追,却见沈澜回身呵斥道:“尔等只拿裴慎当主子,不拿我当主子不成?”
  平山和紫玉,连同其余几个人哪里受得了这话,纷纷拱手作揖,只能留在岸上看着她,一步步踏上长堤。
  此时正是黄昏与夜晚相交之时,星月朦胧,夜色渐暗,人潮已散,唯茫茫江面依旧浊浪滔天。
  沈澜孤身一人,站在堤上看潮。
  天色尚未夜彻,一轮寒镜,三两星子,隐隐绰绰,缀于长空。茫茫江面上潮声阵阵,蟾光杳杳。
  裴慎到亭中之时,一眼便望见河岸延伸出的长堤尽头上,立着沈澜。
  云鬓雾鬟,衣袂飘飘,好似要乘风而去。
  裴慎一时心慌,复又沉下脸来,匆匆出了亭中,直奔长堤而去。
  平山目力好,一眼便望见裴慎赶来,心下松了一口气,遥声喊道:“夫人,爷来了。”语罢,又往堤上走,劝道:“这浪又大起来了。夫人快快回来罢。”
  沈澜没理平业,只盯着江面,见巨浪渐渐成型,冲她奔涌而来,江中散落着一轮皓月,数点星子,奈何被飞溅的浪花击碎。
  她遗憾地想,若能捞起来便好了。
  思及此处,沈澜抬起头想看看天上的星月,一转身却望见大步奔来的裴慎神色又惊又怒,便远远的冲他笑了笑。
  裴慎见了她那笑,只觉心惊肉跳,竟脱口而出道:“沁芳,过来!”
  远处,裴慎发足奔来,紫玉在大声唤她,平山也在疾步冲她逼近,江风呼啸,滔天的大浪席卷而来……
  沈澜纵身一跃,直入江中。
  跃下的那一刻,她似乎见到了裴慎驻足停步,面上一片茫然。
  沈澜只是想着沁芳再也不会过来了,沁芳要死了,转念又想着与我何干呢?
  我叫沈澜。
  亲眼见沈澜被大浪卷走,裴慎先是茫然了一瞬,只怔怔往前走了几步。
  待他回过神来,意识到沈澜投江自尽了,忽目眦尽裂,心口剧痛,生生呕出血来。
  “爷——”陈松墨惊恐唤道。
  裴慎顾不上他,只发足狂奔,直冲堤上而去。
  身后的陈松墨和林秉忠被唬了一跳,死死拽住他。
  “松手!”裴慎勃然大怒,拼命挣扎。他力道大,一时间两个人都拽不住他。
  陈松墨见状,只冲着愣在原地的平山等人大喊道:“愣着干什么!还不快来帮忙!”
  平山站在长提中段,傻愣愣的望着大浪滔天。闻言,一个激灵醒了过来,回身狂奔。
  林秉忠制不住挣扎的裴慎,只连声喊道:“浪太大了!爷!救不回来了!救不回来了!”
  闻言,裴慎竟愣了愣便不再挣扎,只怔怔望着眼前,蒙蒙夜色,滔滔大江,唯浊浪击石,声如雷啸,哪里还有人影呢?
  是了,她不会凫水。若落水,必死无疑。
  裴慎猛地回过神来,厉声道:“找!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她这般百折不挠之辈,必定是逃了去。说什么不会凫水,当真笑话,不会凫水之辈,胆敢行船数个时辰吗?也不怕跌进河中溺死。
  裴慎根本不信,冷静下来,即刻道:“去调水师来,再使了银钱,去寻胆敢踏潮的健儿,只管叫他们去搜沿江两岸。”
  陈松墨和林秉忠对视一眼,心道爷真是疯了,这么大的浪,夫人一个弱女子,被浪潮卷走,哪里还能活命呢?
  林秉忠到底耿介些,硬着头皮道:“爷,钱塘江连通大海,尸身一冲,只怕是杳无音讯。”
  听他说尸身二字,裴慎神色森冷如刀,目光几欲择人而噬,林秉忠从未见过他这副样子,只觉心惊肉跳。
  裴慎一字一顿道:“活要见人,死要见尸。”
  陈松墨和林秉忠没办法,只能听从裴慎命令,一个去调水师,一个去找人,再将人员调动起来,只沿河岸寻找沈澜尸体。
  此时的沈澜已被彭家三兄弟艰难地拉扯上岸。
  四人浑身湿透,瘫在岸上,大口喘息。候在芦苇荡中的玉容匆匆提着蓝布包袱,只将彭三扶起来,哽咽地唤了声三哥。
  心知她担心自己的安危,彭三只拿黑瘦粗粝的大掌握住玉容的手,无声安慰她。
  沈澜勉强挣扎起身,顾不得什么,即刻翻出荷包里,拿油纸包着的三百两银票,递过去道:“多谢四位帮忙。”
  彭三接过荷包,见沈澜转身欲走,急急道:“夫人且慢。”
  沈澜脚步一顿,朗朗月色下,她心头微冷,只笑道:“可还有事?”
  彭三哪里知道沈澜在想什么,他是个老实人,嘴皮子也不笨,奈何没那么利索,只急匆匆道:“有尸体。”
  沈澜一愣,大喜过望,猜测道:“每年钱塘江看潮,被大浪卷走的足有数百人之多。想来你不仅做踏浪、救人的活儿,也会撑船收尸?”
  彭三没料到她这么聪明,一猜就中,即刻点点头。
  玉容替彭三解释道:“八月十二开始看潮,到今日八月十七,三哥光收尸就收了三十余具,男女老少都有。其中有个跟夫人身量身形差不多的,只是年纪大了几岁。三哥私自做主留了下来。”
  沈澜微愣,一时沉默。半晌,方问道:“那具尸体当是有家人的,若她替了我,她家里人寻不到她,只怕要难受。”
  将心比心,想到自己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沈澜只觉酸涩不已。
  听她竟担心这个,玉容一时好笑:“夫人呐,这女尸被三哥捞起来时面孔和半边身子都被礁石撞烂了,还衣衫褴褛的,分明是个丐婆,哪里来的家人?她们这样的人,被官府收了尸体,无人认领,草席都无便扔进乱葬岗,任由野狗分食。还不如替了夫人,死后能风光大葬,还能受尽香火。到了地底下,也不至于被人欺负了去。”
  沈澜长舒一口气,收起自己无用的同情心,即刻道:“尸体在哪里?”
  彭三上前数步,拨开芦苇荡,指了指地上女尸。
  沈澜心知芦苇荡极大,待裴慎寻到这里,必要花上四五日的功夫,届时尸身早已成了巨人观,腐化加爆炸之下,哪里还能认出来是谁呢?只能靠衣物钗环辨认罢了。
  思及此处,沈澜二话不说,脱下身上衣衫,换上玉容包袱里的衣裳。
  彭家三兄弟早已离得远远的,不敢去看。
  玉容一面帮沈澜换衣服,一面笑道:“夫人当年赠我一件衣裳,如今我也赠夫人一件。”
  沈澜想起当年旧事,便笑了笑。昨日善因,今日善果。
  脱下白绫潞绸袖衫,褪去妆花织金襦裙。
  这里扯去宝石璎珞,那里摘下金簪玉钗。
  换上粗粝的青布袄、踏上硌脚的蓝布鞋。富贵荣华,弃如尘土,玉楼金阙,与我何干?
  沈澜望着素月清辉,秋风瑟瑟,又见大江滔滔,奔涌而去,忽潸然泪下。
  钱塘江上潮水阔,今日方知我是我。
  作者有话说:
  最后一句诗是化用自《水浒传》鲁智深在杭州六和寺听潮圆寂的诗。
  原诗为“……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说出来都觉得很离谱,我重温水浒传的时候读到这首诗,忽然想到了一个画面,女主跃入钱塘江,挣脱富贵荣华、枷锁束缚,方得本我,于是有了灵感写这篇文。
  所以我一定要写到这个情节。
  当然,在此我要向大家道歉,不该瞎许诺。以后肯定不会了,再次抱歉。
  ps:我明天要请个假,因为这个高潮情节过去了,彻底进入了新的情节,我需要花一天时间理一下后面的大纲。
  第73章
  当年七月, 汾河、渭河、黄河决堤, 涉及各省流民十余万。
  八月,陕西澄县王迎祥起义。声势渐浩大, 拥流民军二十万, 席卷山西、陕西、河南三地。朝廷调遣陕西三边总督刘昆平叛,未果。
  十一月,皇帝年约一岁, 高热惊厥, 国丧百日。
  十二月, 益王长子登基为帝,改元康泰。欲鸩杀婉贵妃、林太保、赐死荆王及其二子。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