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节
至于轻易不敢下口这种事,只要有人知道毛豆腐是真好吃,也就不用担忧了。为了吃一口好的,多大胆的事情都有人做过!在吃喝上,人的胆子可比在别处大得多。最明显的就是数一数大江南北的特色吃食,真是怪怪奇奇无所不包。只要是有的,就没有不想弄进嘴巴里。
总之,这样徽州名吃随着大量徽州人来扬州讨生活,也迅速在扬州普通人家普及起来。家常妇女聚在一起做一点儿毛豆腐,算是很平常的事。上一次就是宋氏和王氏一起做的。
只是王氏在这上头手艺熟,每次都能恰到好处。至于宋氏就要差一些了,不是不到,就是过了,恰恰好的时候反而少。不过他们这样的人家也不挑剔,有的吃就是了,宋氏怕的是这次差的太离谱,做到了不能入口的地步。
对此王氏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得道:“我待会儿去给大嫂看看,或许迟些日子也是一样的。”
嘴上说话,王氏手上也没有停,一边叫替她生火的赵蓉蓉把活烧地旺一些,一边竹筷子翻动锅底。这样毛豆腐在油锅里不停翻面,直到豆腐上的白毛倒伏,煎到了豆腐两面金黄。这就成了,那种油煎食物独有的香味散发出来。
王氏拿了一个青花菜碟,把油煎毛豆放一块一块地垒在盘子里。最后点上酱油,浇淋上一层辣椒酱,闻着香味,看着菜色,就没有不吞口水的。
“蓉姐儿,去,把毛豆腐给端上饭桌。”
王氏这样指点女儿,然后飞快地从菜摊子里夹出了几块酱菜疙瘩,细细地切成了丝,装进小菜碟。最后再从另外一个菜坛子里拿出几根酸豆角,切碎了,用另外一个碟子盛着。
做完了这些,正好赵蓉蓉打了一个回转,顺手又把这两个菜碟送了过去。王氏则是留着洗洗涮涮整理干净灶台,收拣东西。
与此同时,赵莺莺一家人自然是早就坐在桌旁了。
掐指一算赵莺莺‘回家’已经十来天的功夫了,她渐渐习惯了现在的生活,以前的一些生活习性也就显露了出来。
譬如起早这一件事,大概是因为在皇宫里差事严,起床也就起的早,没有一个宫女能睡懒觉的,所以宫女们都被锻炼出来,说是什么时候起就是什么时候起,中间没有人叫起,也绝不会错功夫——误了差事可是大事,轻则发边,重则打死,谁敢掉以轻心!
于是除了第一两日赵莺莺狠狠睡了一回懒觉,像是把过去十年没有睡的懒觉补起来之后,她就恢复了原本的起床。到了时候就必然醒来,再躺着也睡不着。
今日也是一样,早早起床洗漱完毕之后她就无事可做了,单等着开早饭。她倒是有心帮帮忙,一般人家她这个年纪的姑娘也确实可以做一做母亲的助手了。但问题是她家里的女人多,若是帮忙,上头有方婆子这个奶奶,下头有一个长姐,这样无论如何也轮不到她了。
她最多就是带着妹妹赵芹芹起床,只是她正在贪睡的时候,早了去叫也没用。等到早饭快上桌了,为了吃的她自然会起来。
这样的悠闲和有序中,赵莺莺一家人聚拢在了饭桌旁。赵莺莺身前放着的依旧是老一样的粥,不过配菜的还是有变化的——这就是聪明的当家妇人会调理生活了,即使不宽裕,也总能想办法把一家的生活操持地尽可能丰富。
特别是那一盘子油煎毛豆腐,赵莺莺还没有吃过毛豆腐呢!
或许上辈子七岁以前吃过,但在她的记忆力确实不存在吃过,那么当作没吃过,这也是一样的。
她最先夹的是这个,和她一样选的人也多。要知道别的小菜即使是换着吃的,在家里的饭桌上也出现太多了,只有毛豆腐吃的虽然也多,油煎毛豆腐却少见。因为油煎是比较费油的,轻易不会做。
当然,也不仅仅是为了少见,更重要的还是确实好吃。这时候毛豆腐也才刚刚出油锅,表面油光光的,那层霉毛经过油煎成为筋拽拽的,很有韧性的一层,包裹着里头还有些酥软的豆腐。口感格外丰富,满口生香!
一家人因为这盘子毛豆腐,吃的开心极了。这就是一般人家的幸福,微小简单,只是有钱人家不屑一顾的毛豆腐而已。但也踏实满足,赵莺莺以前无论是受多少奉承,拿多少赏钱,吃什么好东西,也从来没有感受到这样的幸福。
早饭是重要的,早饭若是吃的心满意足,之后一整天做事也会干劲满满。反之,则是一整天的没精打采。
赵莺莺一家人这时候正是干劲满满,赵吉带着儿子赵蒙去屋后面开染缸做活儿。王氏则是坐定在了织机前面,‘唧唧’地操作织机,横纬竖经,把一卷卷的生丝纺织成绸。赵蓉蓉抱着针线笸箩坐在了窗前练习针线,赵莺莺看了一眼,是一双男人的鞋。看大小不会是赵吉的,只能是赵蒙的。
赵蓉蓉小声与赵莺莺道:“大弟这个年纪的男孩子最费鞋脚了,做的再结实的鞋子到了他脚上也不经穿。他只当是自己的脚没得福气穿好鞋,也不同娘说要新鞋子。那几双旧鞋子都不成样子了——偏他还留下了一双好鞋,不做事的时候专在娘面前穿,娘忙起来也不怀疑。”
可不要小看一双鞋,虽然用的都是零碎布料的样子,看上去不值钱。可是对贫寒人来说,一粒米、一缕麻都是值得珍惜的,何况是可以用来做鞋子的布头。再加上做鞋子也要费工夫,王氏忙碌织绸赚钱,赵蒙便懂事地这样瞒了下来。
只是赵蓉蓉这个做大姐的心细,看出了这件事,正好今日有空。便在针线笸箩里翻找,凑出了做鞋子的料子,打算给自己心疼的大弟弟做一双新鞋。
赵莺莺见赵蓉蓉正纳鞋底,便把要用来做鞋面子的布料翻出来。拿了针线道:“大姐姐,我来帮你做个鞋扇。”
赵蓉蓉并不担心妹妹的针线,这时候女儿家从小学女红,而女红诸多手艺里最重的就是针线——学的早的有五六岁开始,迟的也在十岁之前。赵莺莺早就学了一年的针线了,做鞋子作为女红开蒙的东西,她早就会了。
所谓‘纺织女红第一要务也,八岁学做小履,十岁以上即令纺绵、饲蚕、缫丝。十二以上习茶饭、酒浆、酱醋,十四以上学衣裳、织布、染醮,凡门内之事无所不精’,这是写在了天下教女儿的书里面的。
学做女红,最早的就是先做鞋子。前人积累经验总结出来,就数这个最简单。这时候赵莺莺做的再好,也不会引来亲人的怀疑。
果然赵莺莺描好了鞋扇,然后下手去做。赵蓉蓉看了一眼,赞道:“果然是莺姐儿,之前奶奶和外婆都夸过,说你有拿针线的天赋,我们一般比不上。”
第14章
赵蓉蓉赞了一回赵莺莺的针线,却没有说什么——这就好比做最简单的活计,横着缝一个布口袋,学了几年针线的巧手是那个样子,才拿针几个月的小囡囡也是那个样子,这也做不出花儿来。
此时王氏正在织机钱纺绸,手上不停,嘴上问两个凑在一起做针线的女儿:“你们两个在做些什么,也带契芹姐儿。可别让她只知道在巷子里疯,虽然才五岁,也该知道一点女孩子样儿。”
王氏膝下三个女儿,大女儿蓉姐儿最是文静温顺,二女儿莺姐儿没有那么温顺,却也很沉静——其实这还好一些,她们将来也必定是在市井人家里讨生活的,似蓉姐儿一般,她心里还要忧虑呢。
唯独只有最小的芹姐儿和她两个姐姐都不同,人来疯一般也不知道和谁学的。家里两个姐姐学做针线,她是坐不住的,撒腿就往外跑。这个样子倒是把个女儿家都要学的女红当作了老虎一样,也不知道一两年后她开始学这个,要多难熬!
赵蓉蓉远远地应了一声:“芹姐儿就算是在巷子里,也是和自家兄弟姐妹玩耍,娘多想了——我和莺姐儿在做针线,莺姐儿手工好,又细致又妥帖,比我做的还强呢!奶和外婆果然是见识多,当初看莺姐儿拿个针、捻根线就能下定论了。”
赵家祖母方婆子和王家外婆姚氏,两个人在这上头确实有些门道。王氏隔着门帘子就笑道:“你奶当年做接生婆走街串巷,进了多少大户人家的内宅,见过多少小囡的针线,自然有见识。至于你外婆,一个人正经做针线娘拉扯你舅舅和我,自然更不必说了。”
说着得意炫耀道:“当初你外婆手艺好,做的绣品值钱,就算比不得那些一副绣屏上百两的名家绣娘,也算是个出色的了。那时候只靠着你外婆一个人,我和你舅舅就过的比巷子里好些人家孩子好了!你舅舅当初到医馆里做学徒学医不要花钱?我出嫁的时候不只有一双顶会织绸的手,还带着一张织机,这些不要花钱?全靠着你外婆一针一针做出来的。”
只是兴高采烈之后又是不忿:“只是你外婆从来看我不上,说我手指头笨,脑子也一般,做不来精细活儿,也就跟着她学些纺纱织绸罢。比起做普通针线要赚钱,也是将来家里的一个进项。”
赵莺莺心里赞叹了一回,自家外婆倒是很聪明。像赵家和王家这样的,家里女孩子顶了天了又能有什么前程?出嫁家里也补贴不了多少,未来日子过的如何,还是要看他们自己。
这样一门能带来进项的手艺就相当不错了,一则给家里补贴,似王氏这样做的精的勉勉强强能养活一个家了。另外就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靠着这个在婆家腰杆也能硬一些。
譬如如今方婆子是跟着赵吉一家吃饭生活,她虽是婆婆,也要常常帮衬家务,做的家务活不比王氏少。除了她不是个非要调理媳妇的,也是因为王氏赚钱多,与其让她把时候都花在了做不完的零碎家务上,还不如专注着织绸赚钱呢!
正说着话来,外头有人叫门:“方大姐方大姐,你在家?”
方婆子此时正在东厢房廊子下摘豆角,听到有人唤她,立刻就去开门。打开门闩,果然是极熟的老姐妹,正是一条巷子里住着,和方婆子平常很有往来的周嫂。
早些年方婆子是专门做接生婆的,算是三姑六婆里头的一样——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接生婆也就是稳婆,都是一些市井妇人。
这些人因为常常在大家小户走动,不合纲常礼仪,往往遭到一些鄙弃。不过能有那样鄙弃的都不是小门小户,小门小户人家的女孩子抛头露面的好多着。说不得哪家就有一个三姑的大姨,一个六婆的姑妈,谁看不起谁呢?
这周嫂往常做的是卖婆,常常提着一个竹撞各家卖些女眷用得着的小东西,针头线脑、翠花首饰、胭脂花粉、香胰子之类。因为是女人,可以随意进出后宅,算是一样生意了。
不过周嫂并不只是靠着做卖婆过日子,她年轻时嫁给了太平巷前面的张驼背,后来张驼背死了,她守寡有二三十年,一儿半女都没有。因此没得指望,只要钱攒着好给自己养老。
这样勉强糊口都不能够的卖婆自然就不成了,因此这周嫂也做媒婆,与人保媒拉纤,若是成了也赚他一笔谢媒钱——不过这种事儿少,多的还是做媒婆私底下的行当,马泊六。
马代指女孩儿,六代指男孩儿,泊有停泊的意思,所谓马泊六就是在男女之间牵线搭桥者。只是马泊六不等同于媒人,她们撮合的往往是不正当男女关系。譬如有富贵人家的妻妾耐不住寂寞寻着要偷情,又有男子想要偷别人家老婆、女儿的,总之都是托到马泊六门下,花几个风流钱,做一段作孽事。
原本马泊六和媒婆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如今风气早就不如初初开国时候淳朴了,凡是做媒婆的几乎都身兼着做马泊六。
这样听起来好人家就不应该与周嫂这样的交往——只是世事哪里能这样简单地说过。
谁都知道三姑六婆是败坏风气的头领,《女诫》里还会唱‘莫买命算卦,莫听唱说书。莫打醮挂旛,莫招延妓女。莫招神下鬼,莫魇镇害人。莫看春看灯,莫学弹学唱。莫结拜义亲,莫来往三婆’。
但市井人家交往,本来就避不开这些人。而且这些人或者做了不好的事儿,但对于街坊邻居,其实往往和一般邻舍没得什么分别——何况方婆子与周嫂还是相交多年的了。
听到是周嫂来了,正房、西厢房都有响动,揭开了窗户张望。
赵莺莺看了一眼,见这个从没见过的周嫂提着一个竹撞,里头放着那些家什,立刻就知道这是大伯二伯家的堂姐们开的窗。这些东西她是无动于衷的,但想来几个正当年纪的堂姐喜欢。
只是这些东西说不贵是不贵,但也不是市井小女儿想要就能得的,没有宋氏和孙氏的允准,两边屋子里的堂姐到底没有到东厢房廊子底下看一看。
赵蓉蓉倒是站起身,不过不是为了看那些东西,只扬声道:“周婆婆我去替你烧一碗热茶。”
周嫂应了一声,见赵蓉蓉往厨房去,便笑着同方婆子道:“你家的好丫头,早些时候看的时候还迈不过门槛,现在已经生的恁般的。要我来说出息的很,把整个巷子里头的都比下去了。我问你,可许了人家没有,若是没有就全交给我,我保准说个好的,让蓉姐儿过去就享福!”
这话里的自然有些吹捧的意思,扬州自古多佳丽,如今是天下闻名的。搜罗搜罗,倒是不缺江南佳人。整个太平巷是个大巷子,里头也有不少人家了,哪里那么容易出头。
不过也不全是假意吹捧——指着一个倭瓜硬说是西瓜,那也要别人信啊!
赵家人赵贵赵福赵吉三兄弟都生的像方婆子,就是平平常常的。不过三个媳妇里头王氏出色,年轻时候也算是街坊邻居里有出息的女孩子了,而王氏的几个儿女长相上都随她多一些,自然齐整。
赵蓉蓉如今正好十三岁,豆蔻之年。这个时候的女孩子就如同一朵小小的蓓蕾,只要不是生的歪瓜裂枣,都自有一种动人。何况赵蓉蓉她也是白白净净清清秀秀的一个,在周遭的女孩子中很拿得出手了。
人夸自己孙女,方婆子自然喜欢,得意道:“不是我说,我家几个丫头都是好的。不说比那些富贵人家的姐儿,至少争不多的人家里头算是头一份儿。”
“不过说到亲事么。”方婆子点了点对面西厢房,小声道:“我们蓉姐儿先不急,家里男孩子们说不上,女孩子们倒是有比蓉姐儿还大一岁的蕙姐儿。虽说她也才十四岁,并不着急,但早早留意起来准没错。”
周嫂听到这里却摇头摆手:“不成,不成的。方大姐,不是我到了这里才打推辞,只是你家二儿媳本性多么刚强你难道不知道?说话且难听,就是她亲自来托付我我也不敢接啊!若是从你这里接的线,只怕更有话说,稍有个不如意,还要怪老婆子我多管闲事哩!”
说到这里周嫂劝方婆子:“我说方大姐,你也别多管,咱们这样的市井人家规矩小,分家分出去的儿子家里,就是做婆婆的也没有多大的站脚地,你去管孙女的婚事,人家可有亲娘,那是山核桃──差着一槅哩!只落个吃力不讨好,里外不是人。”
这说的是实话,方婆子也知道好歹,只能叹口气不再说这个。转而道:“你卖的好东西与我看一看,我少些针线,正好走你这里拿。”
正说着赵蓉蓉正好拿了热茶过来递与周嫂吃,她见奶奶挑针线,便往屋子里道:“莺姐儿,你来看看这些彩线,不是说想要的?”
第15章
赵莺莺是个女红上的行家里手,做过的精巧针线不知道多少。但凡是扎花、缝补、编结、拼布、做小东西等,就没有不会的。但是这些并不能直接拿出来,因为七岁的赵莺莺只是一个才学针线不到一年的小姑娘,就是天资过人,也没有那样的!
不过,赵莺莺心里有底,虽然不能直接显露出手艺来,却要慢慢透出来。这上头她头脑清楚!
世人最重女人家什么,德容言功!她们从小当作童谣一样唱的《女儿经》开头就是‘第一件,习女德;第二件,修女容;第三件,谨女言;第四件,勤女工’。虽说排到了第四,但实际生活中女红其实是第一要求。
她们从小到大的功课根本不关其他三样的事情,只说——“纺织女红第一要务,八岁学做小履,十岁以上即令纺绵、饲蚕、缫丝。十二以上习茶饭、酒浆、酱醋,十四以上学衣裳、织布、染醮,凡门内之事无所不精”(小女儿经)。
女红做的好,女红做得好女德和女言就会被认为是好的——因为做女红讲究的就是专心、细心、勤劳,有这样特点的女子,自然被认为在女德和女言上不坏。只有女容,不过这本就是看老天爷赏不赏饭吃,也就不在努力之列了。
所以女红做得好,首先有一个好名声。赵莺莺若是不会这些也就算了,偏偏她在这上头好,那么不搏一个好名声,她是傻?女孩子有了好名声,一生都会顺遂许多,她当然不会特意把日子过成苦的。
然后还有更实在的,譬如王氏织绸,这双好做女红的巧手是女人家的本钱之一呢!她现在又不是在皇宫里——对于她来说皇宫里要钱没用!
那些渴盼着出息的宫女子或许要上下打点花钱,那些想着家人的或许要把钱托人送出宫。而赵莺莺呢,她只打算默默无闻,打点的时候自然不多。宫外的‘家人’她也是不见的,这里也送不出钱。
所有每年连月钱带赏钱,她也有几十两,更不要说一些值钱小东西了。但她因为那些东西高兴过吗?没有过。反正现在用不着,也没有出宫带出去的指望,对于她来说,也就是没用的死物了。
可是她不傻,她十二岁以前生活在宫外,自然知道在世上钱有多重要。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哪一样不要钱呢?人活着就离不开这一样东西。
她首先想到的就是想娘亲王氏这样的女人,因为能赚钱,腰杆都硬一些——况且赵莺莺并不是一个经历普通的女孩子,她想到的更加离经叛道。
上辈子她已经习惯不依靠任何人了,一个人在皇宫里也不敢依靠任何人。这辈子依靠父母亲人,那是因为这些是自己的血脉至亲。可是以后别的人?她并不相信呢,她宁愿依靠自己。
而她并不是什么天纵奇材,还能因为回到十几年前做出什么大事业,依靠自己也就只能在女红上想办法了——话说因为上辈子的宫廷经历得了一身手艺,这也那个地方给她唯一的恩惠了。
所以赵莺莺打定主意要快速显露出自己的女红天赋,并且早早把那些手艺‘学’起来。因此有了见赵蓉蓉做针线,问她要彩线的事儿。
赵蓉蓉是一个简朴节俭的女孩子,针头线脑之类都是拣着实用来,除了做荷包之类的小东西,没有用到彩线的时候,所以这些都很不全了。
这时候见到周嫂这里有,立刻让赵莺莺自己来挑。
说着又拿出自己几样小针线与周嫂道:“周婆婆,这是我新作的针线,拿这个与你换几色彩线可使得?”
赵蓉蓉的针线只能算是中等,不过她做的用心,虽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但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周嫂也只看了一眼就点了点头:“几色彩线值什么,你和莺姐儿先看看,看中了我再算钱。”
彩线自然比不上针线活的价值,最后还是要算账的。
赵莺莺自己没有钱,前些日子得了一些意外之财,不过那些都有王氏收起来了,自然不可能让赵莺莺一个小孩子自己拿着。赵蓉蓉是做惯了长姐的,她的就是弟弟妹妹的。妹妹要个针线而已,她自然愿意拿自己的针线活去换。
赵莺莺心里一甜,只是没办法做出真正小姑娘样子对大姐姐撒娇,只能心里谢谢她。
于是姐妹两个就在那里挑彩线,可别说,虽然只是个小竹撞,那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就拿彩线来说吧,必要的一些颜色通通都是齐全的。
赵莺莺只看彩线,赵蓉蓉却在看那些头花。等到赵莺莺彩线选完了,她还在选看。
皇宫里什么没有?赵莺莺是见过好东西,其中就包括这等头花——那等珠翠东西,宫女子不多,反而就是这些头花,不只是见得多,用的多的也是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