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节
她道:“够了!你们应该把这些东西全部忘掉!”
要李清雅说,如果之前高句丽把那两百艘巨艋藏得好好的,或者不要让这些巨艋落到皇后娘娘的手里,那她跟严梦茹联合起来,还能给皇后娘娘带来一点麻烦,这还是不算太子登基之后,皇后娘娘的卷土重来。
毕竟,当今万岁可不是他们高句丽的中宗大王,一个耳根子很软、性格也很软,被臣子们掌握在手里的君王。当今皇帝可是一个十分厉害又看中正妻嫡子的皇帝,在他已经确立了储君之后,还有人算计着他的妻儿,那么,朝野上下需要面对的,就是皇帝的愤怒了。
高确却肃容道:“麻麻!您乃是我高句丽翁主,您就不为高句丽的子民考虑吗?麻麻,请您可怜可怜高句丽的百姓吧。”
李霂也跟着拜了下去。
李霜迟疑了一下,最后在嫡兄的催促下低下了头。
李清雅垂泪了好一会儿,这才幽幽地道:“罢罢罢,我本不过是出嫁女,又离家多年,哪里管得了你们!若是你们愿意听我的,就请记着,不要回高句丽去了,在国子监读书,在上国做个小官,也许能混个善终。”
说着,也不管高确和李霂心中的疑惑,直接就让内侍送高确、李霂、李霜几个出宫去了。
虽然是小小婕妤,可是李清雅既然是九嫔的待遇,自然她也是有这个资格给皇后请安的。她是后宫里面少有的例外。
因此,第二天她照例去给皇后请安的时候,皇后的一句话,让她从多年的隐形人状态变成了众人的焦点:
“李婕妤,听说这次高句丽使节是你的亲侄子。你离家多年,想念故土也是有的。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可以带话给高句丽王,让使节团下次给你带来。”
李清雅当时就感觉到寒风宛如钢刀一样刮过她的脊梁。
她不过是婕妤,本来是站在最后头最角落里面,听见皇后叫她,李婕妤连忙出列,在昭阳殿的正中央跪好。
这是这么多年来,她第一次独自一个人跪在这个地方,因此感觉格外清楚。
她只觉得自己的脑子里面一片空白,心头咚咚咚地跳。她机械地跪在下面,磕了一个头。借着低下去,看到地板上自己清楚地倒影,她深吸一口气,把完全心绪全部压了下去:
“臣妾谢过娘娘恩典。臣妾在宫中的用度已然足够,不需要额外的东西。而且,高句丽国土狭小土地贫瘠,又能有什么好东西。”
吴贤妃立刻道:“也是。如果不是国土狭小、土地贫瘠,高句丽也不会痴心妄想,以为有了船,就能够跟我大晋一较短长了。”
昭阳殿里面一下子变得静悄悄的,连空气都凝滞住了。
谁也没想到,吴贤妃竟然会当众发难,而且还语言犀利至斯。
第289章
紧接着, 赵敬妃也道:“可不是。虽然说岭南本是我大晋领土而高句丽不过是我大晋的属国, 可是谁让高句丽距离我大晋太近了呢?就在国门口啊。要我说, 岭南就是分裂出去也是不妨的,可高句丽若是出了什么事情……”
不等赵敬妃把话说完, 竺贵人已经断然喝止了赵敬妃的话:“够了!赵敬妃!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岭南分裂出去也是不妨的?这种话你也说得出口?!”
赵敬妃噗通一声, 跪了下来, 对着上面坐着的贾琰道:“娘娘,是臣妾说错了话。臣妾的意思是,岭南就是乱了,一时半会儿的,也不至于威胁到京师。可是这高句丽却不然。他们若是有了足够的船只, 就能够冒犯我大晋北海, 不能不妨。”
周德妃也笑盈盈地道:“是啊,娘娘,贵人娘娘,这赵敬妃不过是话不走心, 意思没有说明白罢了。不过,赵敬妃, 你要记住,当年这高句丽本是周天子分封给臣子封地, 到了汉代还有乐浪四郡之说呢。谁成想, 。有人狼子野心,乘着我们中原战乱的时候,夺走了我们的乐浪四郡。这才有了历代君王远征高句丽之说, 为的,其实是收复国土。”
听见周德妃这么说,李清雅忽然抬起了头,道:“德妃娘娘如此颠倒黑白,叫臣妾不吐不快!乐浪府本来就是我高句丽的国土。”
“李清雅,你当本宫没有听说过你们高句丽的故事吗?朱蒙、乐浪鼓,难道这些,都是本宫编造的不成?”
李清雅愣住了。
她忽然明白,什么巨艋,什么乐浪府,其实都不过是借口。朝廷真正想要的,乃是彻底征服高句丽。
她又是后悔又是害怕。早知道,她就直接告诉高确、李霂一干人了。
可是,现在太迟了。
正当她想争辩的时候,就听见上面的贾琰道:“婕妤李氏冲撞德妃,禁足,罚抄写礼记一百遍。”
立刻有内侍冲过来,堵住李清雅的嘴,把李清雅拖了下去。
李清雅几乎可以说是被敲昏了,直接丢回了自己的碧波阁。原本温馨明亮的宫室,第一次,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清冷和寂寞,让李清雅缩在地板上,抱着胳膊,蜷了起来。
没有坐起来,也不需要坐起来,她比任何人都清楚,她即将面临的是什么。
朝廷怕是要对高句丽动手了。
如果要贾琰来说,这句话不应该是朝廷怕是要对高句丽动手了,而是朝廷已经在对高句丽动手了。
李清雅在深宫之中,高确和高句丽王世子李霂等一干人又在天京城,因此他们并不知道,此时此刻高句丽正在面临东瀛人的劫掠。
高句丽王之所以为建造那么多的巨艋,未尝没有东瀛的因素,而之所以会毁去那些巨艋,一方面原因是因为他们不敢得罪了宗主国,尤其是大晋露出的那些龟船,分分钟可以把他们的巨艋撕成粉碎。最终他们不但会保不住这些巨艋,还会得罪了宗主国,收到宗主国跟东瀛的两面夹击。而另一方面原因自然是因为他们的船坞还在,只要船坞在,他们要筹建新的巨艋,也不是高句丽王的一份教旨的事儿。
这也是根据下面送来的,这四百余年来,倭寇侵犯高句丽边疆诸岛的事实来推断的。虽然东瀛人时不时地会袭击高句丽的济州岛等地,但是,高句丽实在是太穷了,没有多少油水,所以有实力的倭寇都不会往高句丽去,会侵犯高句丽边境的,只会是一些小股的、实力不怎么样的倭寇。
用柯承业的说法,就是,会侵犯高句丽的那些家伙,根本就是实力太小、他都懒得管的家伙。
这也给了高句丽王庭一个错觉,那就是倭寇的实力其实并不怎么样,而会被倭寇所苦的上国,其实也不过是外强中干。
这是高句丽上层的共识,也是高句丽人的普遍想法。它也是高句丽人选择组建巨艋的重要原因:他们打算组建成一支以巨艋为主的船队,然后沿着海岸线,收服东瀛靠着高句丽方向的第一大岛,然后一步一步地蚕食东瀛,最后坐拥高句丽跟东瀛,跟大晋争夺霸权。
当年他们就是这个打算。
要不是对东瀛的灭国之战需要,高句丽王还不会造那么多的巨艋。按照原计划,高句丽王需要建造两百四十艘巨艋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而东瀛战乱了四百年,各大名之间征伐不休,给他们高句丽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所以,当济州岛的战报送来的时候,高句丽人都傻眼了。
他们以为下面的人在谎报军情!要知道,之前侵犯高句丽的倭寇,大多都是几十人,极少有超过一百的!可是这一次,战报上居然说,来犯的倭寇竟然超过了一千!
高句丽王庭如何会相信?
实际上,济州岛方面送来的战报还是保守的,因为这一次,高句丽直面的并不是一千,而是整整五千!这还是头一批!
五千倭寇,挥舞着唐刀,宛如蝗虫一样,冲上了高句丽的国土,所经之处,尸骸遍地。
武|士|道|精神可不是凭空出现的,在院政时代的末期伴随着源家出现在东瀛的政治舞台之上,武士势力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粉墨登场,而四百年时间,足够衍生出一种特殊的文化,那就是武|士|道精神。
如果说靠近岭南的倭寇很多都是大晋沿海因为禁海政策而过不下去的渔民的话,那么,会侵犯高句丽的倭寇那大多数就是东瀛的浪人,有的,根本就是东瀛沿海的领主带头。
当然,这个时期东瀛沿海的领主,用柯承业的说法,那就是一个个沿海村落的村长而已。因为生活困苦,所以这些村长不得不以劫掠为生,有实力的会南下,去琉球和大晋沿海发展,而没有实力又靠近高句丽沿海的,就只能在高句丽跟东瀛之间晃荡。
这些领主,或者说,村长,大多都是以村落为单位的,极少统一行动。
可是一支神秘的,穿着黑色飞鱼服的队伍忽然把东瀛靠近高句丽的沿海的三四十个村子整编起来,然后出击高句丽,沿途所过之处,秉承倭寇劫掠的特点,采取了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
也因为这个政策,使得未能及时送到高句丽王庭,等高句丽王庭反应过来的时候,倭寇那边已经不是五千人了,而是两万五千人。
高句丽王庭仓皇北逃,而在他们的身后,高句丽遍地尸骸。
高句丽的求助信在这样的背景下送达大晋的天京城。
第290章
高句丽的求助信送达天京的时候, 整个大晋朝堂都轰动了。按照常理, 金銮殿上的大朝要初一十五的时候才会召开, 可是藩属国的求助都送到了天京了,就是为了不寒了藩属国的心, 朝廷还是在得到了消息的第三天就召开了大朝会。
而高句丽使节团, 也破例与会, 其中宣读高句丽的求助国书的,便是高句丽王世子李霂,而他的两个弟弟李露李霜两个也跪在他的身后,其中李露还穿着代表着国子监学生的这一身份的蓝色圆领袍。
老实说,看着皇后跟皇帝一起出场并且跟皇帝并肩坐在上头的龙椅之上的时候, 高确和李霂两个就瞪大了眼睛。
虽然他们早就知道了。可是知道跟亲眼所见那是两回事。如果不是牢记着今天的任务, 他们都要当殿弹劾了。
贾琰可不管这些高句丽使节是什么想法,或者说,就是知道了,她也不在乎。
耳边听着高句丽的求助信, 可这心里却不知道为什么,浮现出了上辈子的棒子国的人对大明朝的侮辱。在另一个时空, 大明朝也曾经应棒子国所请,出兵援助这些家伙?可是结果呢?想想后世那些棒子国的影视剧里面对大明王朝的各种黑, 贾琰就有一种把这些家伙都丢出去的冲动。
要想让这些家伙真正记得中原的好, 那就必须让彻底征服这个国家,并且把这个国家并入大晋的版图,否则, 现在这些家伙会可怜兮兮的跪在地上求你,等数百年后,天知道他们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嘴脸。
坐在皇帝的身边,贾琰的神色可以说是漠然的,甚至皇帝看得出来,她有些不高兴。
其实当时发现贾琰不高兴的人可不是一个两个,当然,大多数人都以为贾琰只是因为东瀛人作乱而不悦。
就比方说兵部右侍郎丁庆安就如此道:“启禀万岁,启禀娘娘,依臣愚见,这东瀛人乃是典型的两面三刀的阴险小人,朝廷应该出兵,狠狠地给他们一个教训才是。”
御史台御史胡余迟疑了片刻,出列道:“启禀万岁,臣以为,东瀛人本来就是海外蛮夷,虽然说他们有自己的王室,可是王室大权旁落,国内大大小小的领主互相征伐不休。更不要说柯承业受命南下平定岭南。想来这些东瀛人是被柯将军压制得狠了,因此才会乘着柯将军不在东海四处作乱。”说着,胡余冷哼了一声,又道:“只是这些人显然是被柯承业给打怕了,因此不敢在我的大晋沿海作乱,只能去找高句丽的麻烦了。”
一句话,就是东瀛人欺软怕硬,没了柯承业这座大山,就四处蹦跶。而高句丽纯属倒霉催的,对这些倭寇全无提防,这才中了招。
枢密院使相丁涛也出列,道:“启禀万岁,臣有话想问高句丽王世子。”
“准。”
丁涛就转身对李霂道:“有一件事情本官很好奇,希望王世子能够为本官解惑。”
李霂可怜巴巴道:“哪敢劳动大人?大人请说,我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有王世子这句话,本官就放心了。”丁涛道,“本官好奇的是,为何高句丽建了一百八十艘巨艋,却不在这海防上多多费心呢?若是当初高句丽把建造巨艋的钱粮都用在修筑防御工事之上,如今高句丽也不会被东瀛人长驱直入了。”
李霂当时就傻眼了。
好在他的反应也不慢,眨了眨眼,强自镇定下来,对着上面坐着的皇帝拜了一拜,道:“启禀皇上,有句话叫做拒敌于国门之外不如拒敌于千里之外。我高句丽建造那么多的巨艋,本来就是要拒敌于千里之外。”
丁涛道:“这么说来,高句丽建了一百八十艘巨艋是真的喽?”
李霂的背上一下子爬满了冷汗。
至于站在门口的高确,他的脸一下子变得惨白。
他万万没想到,王世子李霂竟然中了这么简单的语言陷阱。
李霂惊慌地道:“不,我……”
“这就奇怪了。高句丽每年上报给朝廷的战船只有二十二艘,如果高句丽要反击倭寇,直接上报朝廷,朝廷也不是说不能网开一面。可是,高句丽竟然偷偷地造了一百八十艘巨艋,还不算二等的战船。王世子可以解释一下吗?”
整个金銮殿一片哗然。
其实很多人事先都已经知道这个了,要不然,跟胡余这样的御史台出了名儿的、喜欢跟上头唱反调的愣头青也不会如此。
李霂都傻眼了。
李露的反应要更快一点。虽然只是一个庶出王子,之前又进了国子监,但是李露比任何人都清楚高确和李霂的行事。显然,为了救国,这两位事先肯定给上国几位重臣送了厚礼,满心以为人家会为他们说话。也不想想,在高句丽背着上国建造了那么多的巨艋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今天上国对高句丽的视而不见。
可是,作为高句丽王子,李露无法对自己的祖国置之不理,而且,作为高句丽的王子,他的心中也有怨气:凭什么?凭什么高句丽不能按照自己的愿望给自己建造战船?凭什么?凭什么高句丽的军国大事要听别人的?
这股怨气,这股对祖国的热爱之心,驱使着李露抬起了头,扬声道:“虽然我是离国之后才知道此事,但是,作为一国王子,我也想知道,为什么高句丽不能建造巨艋!”
金銮殿上,一片寂静。
贾琰这才慢悠悠地开口,道:“的确是个好问题。不错,当年高句丽的战船问题,是高祖皇帝派遣使节亲自与你们的世宗大王谈下来的。二十二艘战船,乃是你们的世宗大王亲口提出的。这份文件至今还封存在勤政殿内。怎么,你不知道吗?”
李露当然知道。
事实上,按照他们高句丽王室的记载,世宗大王在他本人的日记里面就写过,国与国之间,从来只有实力对比而没有永恒的敌人。这二十二艘战船是高句丽世宗大王对比了高句丽跟大晋的实力以及考虑过倭寇之害,这才定下的数量。那个时候,东瀛已经乱了两百多年,而高句丽世宗大王在自己的日记里面就写过,东瀛还会乱上百年。但是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东瀛乱了数百年之后,总有一天会迎来统一。
这份日记,便是会高句丽王室的祖训之一,而高句丽之所以会建造那么多的巨艋,跟这份文件里面说的东瀛即将统一一事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