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八章 惊人的产量
至于官府为啥要收取那些土墙上和肥堆上长出来的白色的土硝,这些老百姓就不知道了,不过既然有人要,而且还给钱,平时闲着也是闲着,刮点土硝换点钱也是可以的。
但是收购土硝的人,则是李家派出的人,他们赶着牛车,到各乡之中收购这些土硝,然后运回到相县之中,具体干什么用就没人知道了。
整个春季,李琛都非常忙碌,天天除了在相府办公之外,隔三差五的就带着人骑马前往相县各地巡视。
有时候他还会去临近一些的临睢看看那边的屯田事务开展的情况,发现问题,也处置的十分严厉,但凡是影响到屯田之事,不管任何人,都不会轻饶,使得原本去年遭受了贼患之后,受到严重打击的沛国中部的农业生产,在短时间之内,便得到了巨大的恢复,原本撂荒的土地,也大片大片的被屯民重新复垦了出来,种上了粮食。
顺便李琛还去睢水旁边,看了看那边的工坊,去年他派人到虹县那边招募的造船工匠,现如今已经都到位了,李琛又拨给了他们一些木匠,帮着这些船匠在睢水旁边造船,过完年不久,第一条大船就已经被造成下水,投入了使用,开始沿着睢水来回运送铁矿石。
在李琛的布局之下,到了中丘五年上半年的时候,各项工作基本上都顺利的铺开,张郃负责的竹邑那边的屯田事务,也如火如荼的展开,李家的铁作,也在陶章的主持之下,在竹邑临近睢水的谷山之中建了起来,在铁矿没有运到之前,暂时主要负责用之前从冀州转运来的铁料打造农具,另外也开始暗中打造兵器,铸造箭簇储备起来。
还有就是竹邑这边的谷山一带,木材资源比较丰富,原来这里盘踞着一些山贼,经常为祸地方,但是随着张郃到来之后,把山贼的事情报知了李琛,李琛立即派潘豹率领他麾下的山地兵赶到了竹邑,潘豹率领他麾下的山地兵,很快就带兵将谷山的山贼击败,杀的谷山之中的山贼死的死降的降,只有少量得以逃脱,窜到了和竹邑相邻的徐州境内,再也不敢回竹邑为祸了。
于是陶章奉李琛之命,在竹邑的谷山这里,又开了一个木工作坊,专门利用谷山一带所产的硬木,制造枪杆、箭杆。
这时代的战争,弓弩可谓是最重要的主战兵器,也是军队远程武器的支柱,战争对于箭矢的消耗非常之大,一旦战场上一支军队箭矢耗尽的时候,一般情况下也就差不多必败无疑了。
所以各地官府原本就需要储备大批的箭矢,但是沛国之前经历过了褚山之乱以后,各地官府储备的箭矢基本上都已经耗尽了。
李琛着令各地官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储备箭矢,不过李琛并没有太指望各地官府能在短时间之内储备下来多少箭矢,他还是需要自己多准备一些。
于是竹邑这里环境安静,木材资源充足,而且山中多生长柞木,是很适合制作重箭箭杆的木材,另外竹邑这里山中和河边,还长了大片的毛竹,竹子也是比较适合制作箭杆的材料,只是不如一般硬木所制的箭杆罢了。
但是真的用竹子制作的箭矢,照样对无甲的敌军具有着很强的杀伤力,故此李琛便命陶章在竹邑这里,筹建了一座木工作坊,专职利用本地的木材和竹子资源大批量的制造箭杆。
这时代箭杆这个东西,可以说都是全靠人手工削的,木匠先把木料和竹料解成木条,然后一根一根削成箭杆,这费劲就不用提了,战时连女人小孩儿都会被发给木条,削箭杆供给军队制作箭矢。
这完全就是手工活和体力活,一个熟练的工匠,一天也就是削几十根箭杆,但是交给弓箭手的话,也就是一天的用量,甚至可能半天就用完了,所以箭矢的消耗量之大,是后世之人难以想象的。
而陶章在竹邑开的这座木工作坊,虽然用的木工不多,可是日产出的箭杆源源不断的运入到库房之中,数量之大,却把张郃给吓到了。
按照张郃的认知,一个工匠一天撑死了能削出来三五十支箭杆就算是好手了,而且还不能要求箭杆做的很精致,所制的箭杆只能算是中下品,绝对达不到上品,如果想要制成上品,那么一个工匠一天下来,仅多能削出来一二十支就不错了。
可是张郃知道陶章开办的这座木工作坊,总共也不过只有二三十人的规模,但是每日产出的箭杆,却数量高达数千支之多。
张郃检查过这些箭杆之后,发现这些箭杆居然每一支都很圆,削制的非常光滑,更让他感到震撼的是所有箭杆,几乎粗细完全一样,皆为上品甚至堪称精品,五十支为一捆,随便挑几根出来比对,可以说重量基本上一样,圆度更是无可挑剔,简直令人无法想象。
这些箭杆,即便是禁军装备的箭矢,也达不到这样精细的程度,更可怕的是所有箭杆居然粗细几乎完全一样,肉眼非常难以分辨它们的区别,这就可怕了。
抛去箭杆的精细程度,只说数量,按照他们每天送出的箭杆成品数量计算,二三十个工匠,就算是日夜不睡觉,一天十二个时辰不吃喝拉撒睡,啥也不干一直坐着削箭杆,每个人一天要削出来几百支,才能达到这个数量,这怎么可能呀?
张郃对此十分好奇,于是便想要去者木工作坊看看这里面的工匠都是怎么干的,为啥能做出这么好的箭杆,而且还能每天做出这么多的箭杆。
但是当他溜达到这木工作坊之后,却赫然发现这座工坊,居然有李琛的亲卫看守着,张郃想要进去看看,但是却被亲卫拦住了,李琛的这些亲卫很客气的告诉张郃,此乃是重地,李琛吩咐过,没有他的手令,任何人不得进出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