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 表白
二十多年前,陈美云是学校里出了名的美人,多少男人对她魂牵梦绕,想要追求她。
那个时候,陈美云家境不好,小乡村出生的陈美云,一进入学校,根本无暇顾及恋爱的事情,一股脑的只想好好学习,拿奖学金,除此之外就是去做各种兼职。
不少人都知道陈美云的处境,因为陈美云出众的外表,甚至还有校外的富商,想要包养陈美云,说毕业了以后会给陈美云一份报酬优渥的工作。
可都被陈美云拒绝了,她虽然人穷,但志不短。
加上陈美云勤奋刻苦,在学业方面,陈美云也有了一些小小的成就。
尤其是那个时候,陈美云还跟翻译专业的女神级别的人物高慧娟两个人形影不离,凡是所到之处,回头率都极其高。
注意到陈美云的人越来越多,想要追求她的人也越来越多。
其中不乏外貌出众,家境优渥的富家子弟,或者官二代。
对陈美云穷追不舍的,也数不过来。
当时的陈美云,因为家境贫寒,压根没有时间和精力放在那些方面上。
因此那些追求陈美云的男人,都被陈美云以没有时间为理由拒绝了。
所有人都在猜想,陈美云最后,到底会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她会不会最终向现实妥协,嫁给一个家境优渥的男人?
谁也没想到,陈美云会跟一个家境同样贫寒的男人在一起。
那个男人,就是方卫华。
和陈美云一样,方卫华也是从小地方出来的。
只不过,因为方卫华年轻时候压根不懂打扮,成天只知道好好学习,目的不是报效祖国就是回报家人。
又在一个理工科的专业,班里,身边,几乎都是男人,方卫华根本无人问津。
最让人吃惊的,还是方卫华的运气,似乎格外不好。
原本一个宿舍有八个人,不知道怎么着,方卫华的舍友,一个个的,陆续都离开了宿舍,最后只剩下方卫华一个人。
倒不是因为方卫华的问题。
最开始两个舍友,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考好,发挥失常,又回老家复读,不过第二年还是考到丰市大学,成了方卫华的学弟。
还有两个舍友,因为觉得学校的生活太过无趣,正好家里产业越做越大,便回家去继承家业了。
另外两个舍友,因为觉得这个专业太没意思,突然转了专业。
还有一个舍友,就更可怕了,某天夜里翻墙出去上网,隔天一早,被发现猝死在学校附近的一家网吧。这事,那段时间,还上了当地的新闻报纸。
原本一个两个舍友都离开,也没有人说什么,但是接二连三的,尤其是最后那个舍友,竟然猝死在外面。
一个八人间的宿舍,就只剩下方卫华一个人。
全校都流传着,有人克夫,方卫华克舍友。
很长一段时间,方卫华那间宿舍都只有他一个人住,主要是也没人敢搬进去。
直到某一天,宋建国搬来了。
见到宋建国的那一刻,方卫华的心情十分复杂。
虽然方卫华知道,自己以前的七个舍友,都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离开。
那些舍友,离开之后甚至还跟方卫华保持着联系,当然,除了那位猝死的。
但谣言,一传十十传百,久而久之,连当事人方卫华,都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克舍友。
宋建国的出现,惊了方卫华个措不及防。
没有太多的行李,很快,宋建国就收拾好自己的床位了,就在方卫华的对面。
正好是阴雨连绵的时候,窗外的天灰扑扑的,呼吸着的空气都格外沉闷,时常让人喘不过气来。
当时的宋建国,留着一头简单利落的短发,身形比方卫华瘦削不少,鼻子上架着一副简单的细框眼镜,生了一张比寻常少年更清秀的面容。
出现在方卫华面前的那个宋建国,一出场就让人觉得与众不同。
身穿时髦的牛仔外套,牛仔裤,脚上踩着一双黄色做旧的皮靴,浑身散发出一种洒脱的男性魅力。
连方卫华这个不爱观察别人外表的男人,都情不自禁多看了宋建国好几眼。
你好,我叫宋建国,宋建国对坐在那里正看着自己出神的方卫华伸出手,笑了笑,就是那个建国,以后我们就是舍友了,请多多指教。
站在这样光鲜亮丽的宋建国面前,方卫华简直就是一个灰不溜秋又土不拉叽的粗糙汉子,他下意识地将手在裤子上面擦了擦,才去握住宋建国的手。
那是一只,修长而白皙的手,握住之后,方卫华发现对方的手掌心并没有太多茧。
也是,虽然宋建国行李十分简单,可光看他这一身打扮,就知道,宋建国不是寻常人家的孩子。
想到自己过去那几个舍友,方卫华不禁在心中猜测,既然宋建国家境这么好,可能过段时间,也会因这里那里的原因,厌倦这个学校这个专业,甚至这个国家,出国了也说不定。
见方卫华又开始出神,宋建国笑着碰了碰他的肩膀道:你呢,怎么称呼?
噢,我叫方卫华,保卫中华。方卫华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唷,这么巧,我们一个建国,一个卫华,真是天生一对呀!宋建国很惊讶地看着方卫华。
天,天生一对?方卫华是个比较木讷的人,一时之间,还没有明白宋建国的玩笑话。
玩笑话玩笑话。
和宋建国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方卫华发现自己跟这个男人竟然出乎意料地契合,无论是作息时间,还是三观。
而方卫华才知道,原来宋建国家境十分优渥,是比方卫华低一级的学弟,因为不想挤那么多人的宿舍,想跟辅导员申请到校外住,被辅导员以大学第一年级不可以在外面住拒绝了。
最后辅导员给了宋建国一个建议,让他搬来和方卫华一起住,反正空着也是浪费资源,但是其他学生怎么都不敢去和方卫华住。
幸好宋建国完全不信这个邪,便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