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年代 第41节
这话全部落在正走过来的杨烈文耳朵里,除了学习成绩,杨烈文对吕冬其他方面印象一直挺好,这下更觉得他识大体。
“方记者,你好,你好。”杨烈文上前与方燕握手:“怎么在这里?我们换个地方谈?”
方燕看了眼吕冬,这人果然油滑油滑的。
杨烈文很热情,邀请完方燕,又跟吕春握手,连带着夸了几句吕家村,不愧是大机关待过的人,处理人际关系一套一套的。
县里宣传口的一位副职人也来了,吕冬很自觉,自动靠边站。
方燕被宣传口的人和杨烈文单独请进一个房间里,方燕将之前的事说了一下,又描述了遍认识吕冬以来的事。
杨烈文有点发愣,原本因为高考成绩放下的想法,又涌了上来。
成绩不好,单独一件事可能没说服力,但再加上两件呢?
镇上能出个典型人物,也是他的成绩!
老梁就快到点了,但老梁退休,他这个外来户一定能接班?
第36章 好人吕冬
作为一名社会时事类记者,方燕不缺乏正义心,否则也不会冒着风险探求正大公司背后的真相。
但记者对新闻往往有执著追求。
当一个拥有正面社会意义的新闻摆在面前时,方燕不会无动于衷。
“王部长,杨镇长。”方燕干脆打开天窗说亮话:“不知道你们听说了没有?今年市团委联合晚报,在全市范围内评选十大杰出团员,吕冬抗洪救灾,就很有代表意义。公交车面对扒手见义勇为,提供线索揭发古董骗局,这些集中在一人身上,全市都罕见。”
宣传口的人是排行靠后的副职,并不搭话,他在这里更多起到监督作用,晚报方面做的事要对青照县有正面效果。
起码不能抹黑。
杨烈文接话道:“吕冬这孩子确实不错,抗洪时的很多事,都是我亲眼所见,镇上也拍过一些照片。”
方燕笑着说道:“这样更好,更有说服力。”
杨烈文有疑虑:“但吕冬今年高考,成绩很不理想,品学兼优这项……”
“吕冬已经毕业了。”方燕所做的工作,带来更为灵活的思考方式:“就当他是社会青年。杨镇长,王部长,你们比我更清楚,政府正在大力整顿社会秩序,吕冬所做的事,符合社会大势,报社一旦报道出来,影响广泛……”
“你确定能见报?”杨烈文追求实际。
能上报,真正成为典型,才能作为成绩。
宁秀镇在他任上,出一个全市典型,有莫大好处。
杨烈文想做事,必须去到做事的位置上。
方燕说道:“我有一定自主权,也跟主编和总编电话沟通过了。”
严打形势明确,这点非常容易判断,杨烈文与宣传口的人很快达成一致。
向上面请示,这对青照也是好事,自然获得通过。
大会结束吕冬被留下来,直接去宁秀镇政府,宣传口的人已经在与晚报方面协商采访和报道方案了。
那位副部长和杨烈文与吕冬进行了积极友好深入的交谈,作为一件有利于县里、镇上和个人的事,吕冬保证自个就是颗螺丝钉!
虽然没有报酬,但上报不会少块肉,万一真评上十大杰出团员,短期内也能当个护身符。
到了这种时候,吕冬看得非常清楚,有进无退。
会议室里面,杨烈文看着面前的少年郎,说道:“吕冬,你做了这些好人好事,应该大力宣传,上报这件事,是镇上交给你的政治任务,你要配合方记者。”
吕冬知道反对无效,干脆说道:“我听领导安排。”
县官不如现管,对人对己都有利的事,再拒绝就是缺心眼了。
在宁秀镇这一亩三分地上,与杨烈文打好关系没坏处。
杨烈文暗自点头,吕冬这孩子,有担当,有责任心,有大局观,有正义感,推上一把也是应该的。
如果社会上这种人多点,治安形势也不至于严峻成现在这样。
可惜,学习成绩……
刚他问了吕冬高考成绩,一阵头疼,只能说人无完人。
杨烈文由学习成绩想到忽略的一件事:“吕冬,你入团了吧?”
这要不是团员,还来得及?
吕冬挠挠头,略显不好意思说道:“初三入的。”
杨烈文有种不出所料的感觉,不用仔细问,肯定初中最后一批入团的。
看学习成绩下菜,学校的传统。
午饭在镇里吃的,吃饭前,方燕让吕冬签收了那100块钱。
吃完饭,采访开始。
杨烈文有很多工作处理,不可能盯着,身边那位干事,跟县里宣传口的一个人,一直陪同吕冬坐在会议室里。
采访不像后来那么正式,吕冬与方燕本身也算熟人,基本以谈话聊天的形式进行,放虫抓贼和向媒体揭露古董骗局,方燕基本都清楚,抗洪救灾那么多人看到,吕冬自然实话实说。
吕冬也帮过方燕,方燕想要的是正面宣传,不会故意弄语言陷阱坑人。
“抗洪过程中,有哪些人哪些事让你觉得很感动?”方燕偶尔的问题也特正面。
“部队!他们以血肉之躯阻挡洪水。”吕冬描述一番当时的情景,想到杨烈文,继续实话实说:“还有杨镇长,他不但亲临一线指挥,还跟我们吕家村的人一样,扛沙袋堵口子,我记得特别清楚,杨镇长穿了一件白衬衣,堵完一个口子从堤上下来,白衬衣变成了黑衬衣。”
这是真实发生过的事,虽然杨烈文不在,但吕冬相信这些话会传到杨烈文耳朵里。
那位干事接话道:“对!我也在现场!”他变魔术式的掏出一叠照片:“这是吕家村抗洪救灾的照片。”
方燕拿起来看,最上面几张全是杨烈文,扛着沙袋往岸上跑,身上那件黑乎乎的衬衣,证明这不是扛一袋子作作秀。
再往后,都是抗洪一线的照片,方燕看到了吕冬在洪水中抡大锤砸桥护栏,看到了吕冬腰上拴着绳子往回爬,看到了吕冬用打火机烧蚂蟥……
上次,方燕听到吕冬和杜小兵议论烧蚂蟥,以为调侃俩贼,没想到都是真的!
一张张照片看过去,少年郎赤着上身,露出精壮的肌肉,上面吸着一条条虫子,拿火机自己烧自己……
方燕忽然鼻子发酸,眼睛也不太舒服,泉南和青照为什么在五十年一遇的大水中安然无恙?因为有这样的人堵在前面!
她快速扫了吕冬一眼,这人或许油滑,或许市侩,却是个真真正正的好人!
方燕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这份报道见报!
追求新闻的同时,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这不是记者的职责吗?
这次采访进行到最后,方燕让同来的摄影师分别给吕冬和杨烈文拍照,吕冬又戴上绶带,拿起荣誉证书。
吕冬也不再考虑有的没的,这不是信息时代,即便上了报,对他日常生活也没多大影响。
再说了,他堂堂正正做人,也不需要藏头露尾。
又不是见不得人。
下午四点多,这份临时工作结束,吕冬和方燕带来的人一起出了三层楼。
“送你回去?”方燕对吕家村有点好奇。
他们一行人开车来的。
吕冬指了指自行车棚:“我有车子。”
自行车棚那边有人过来,却是吕春。
“大哥?”吕冬奇怪。
吕春说d县局下午开会,我没回去,正好过来看看。”
他不太放心。
吕冬简单描述几句,又说道:“没啥事。”
吕春看了眼方燕,直接过去:“方记者,能给个联系方式吗?我们有时候遇上一些事,可能需要媒体帮忙。”
有些拐卖案和走失案,媒体能发挥的力量,甚至超过他们。
方燕找出名片,递给吕春一张:“欢迎你为我们提供新闻线索。”
吕春收好名片,笑着说道:“有的话我会打你电话。”
当然需要帮助时才会打电话,平时记者还是有多远闪多远。
警察不喜欢记者,偏偏记者对警察这职业特别感兴趣。
吕冬和吕春骑着各自自行车出了镇政府大院,一路上都在聊下午的事。
“别多想,这是很多人盼都盼不到的好事。”吕春再次给了这样的论断:“别小看这个头衔,如果能评上,总有好处。你也就不在体系内,不然……”
他笑了:“有个头衔,你跟体系内的人打交道,也会方便一些。”
吕冬挠挠头:“我也是这么想的。”
社会现实,不可能避的开。
吕春认真说道:“冬子,好事要做,但要力量而行,更要保护好自个!”
吕冬赞同:“大哥你放心,我不会拿安全开玩笑。”
出县城来到岔路口,吕春继续往西去大学城,吕冬往北拐,去吕家村。
过了高速桥洞,快到刘湾路口,吕冬忽然想到件事,吕振林让他去提醒刘招娣,他还没去。
吕冬暗叹:三爷爷随口一句话,可能给刘招娣惹出很大的麻烦。
刘招娣要有个弟弟,将来肯定会被家里逼着成为伏地魔。
不管怎么说,这都是老同学,提醒一句也不费事。
吕冬来到路口,转弯去刘湾村,刚到村口,就看到刘招娣推着手推独轮车过来。
车上放着喷雾器、农药瓶和一大桶水,这是要下地打农药。
“招……”吕冬后一个字咽回去。
刘招娣也看到了他:“吕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