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450节

苏厨 第450节

  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课
  五万顷斥卤之地,以前一百五十钱一亩的芦苇莎草放羊滩,转眼就变成旱涝保收的极品良田!
  这种地,就在汴京城北面几十里,常年不缺水,价值该合两贯半一亩!
  苏油给赵顼讲课的时候,赵顼不顾苏油阻止,主动要求拿笔算了一下,算完直嘬牙花子,不对不对,我肯定算错了。
  又算了两遍,三个11750000000摆在纸上。
  然后赵顼怒了,猛地一拍桌子,苏明润,你坑了我一千万贯!
  苏油将纸拿起看了,又恭恭敬敬地放回去:“陛下,你算错了。”
  赵顼更怒,这回把铅笔都拍断了,坑了我一千万贯还能忍,好不容易算了一回全对,敢说我错了,这个不能忍!
  苏油拱手:“陛下,兴这么大的工役,不用给钱的啊?各种机械,不用给钱啊?郑州水泥厂,铁料厂,好些还是宗室的产业呢,高使相能赊贷给我?”
  “一万民夫,一夫一月八缗,这就是近四十万贯。”
  “之后答应一夫赠田四亩,这就又是十万贯。”
  “铁筋水泥预制桩,这就是五十万贯。”
  “夹水堤,水渠,这里就是三十万贯。”
  “租用骡马从汴河拉肥泥,三千骡马,两个月,一天五百钱,骡马钱就是十万贯。”
  “日后还要维护堤坝,清理水道淤塞,保养水车,都要钱。”
  “这还没算水车的造价,虽然有了四通营造,用水力机械加工木料,速度快,成本低,但一架水车,那也是千贯的成本。”
  “现在五万顷田才淤洗好几千顷而已,所以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赵顼这才松了一口气,冷静下来:“即便如此,这也是大好事。”
  苏油这才说道:“其实这个工程的目的,除了开拓耕地,更多是另一个好处,养民。”
  “郑州工厂,五十万贯里边,有朝廷三成的赋税;有了田地的刺激,民夫们用命,加上大机械如龙门吊,巨型滑轮组件之类的使用,工程才会如此快完工;保甲们的马给他们赚了大钱,大家养马才更加的积极;提升了堤埽的防洪标准,汴京城以后不怕普通水患,这些才是真正的大利所在。”
  赵顼点头:“我有点明白你那金融论的观点了,无怪曾布如此积极,原来除了田土之利,还有这么多的好处。”
  苏油点头:“是极,而且这好处散归于民,上下皆利,非如隋炀帝开挖运河那般,穷尽民力,最后导致国家覆亡。”
  “金融的优势,就是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兴办大事,所以此次臣斗胆跟皇宋银行贷款了百万贯,年息一成五,转眼就多了十五万贯利息的亏空呢。”
  赵顼有些心痛:“平白无故多给这么多啊?”
  苏油都气笑了:“陛下,你可是皇宋银行的最大股东,银行不盈利,就办不下去了。”
  赵顼问道:“那这些新地,都归了皇宋银行了?”
  苏油说道:“那当然不行,这些新地,只是开封府的抵押,是能够偿还本金的保证。”
  “开封府最终会将地发卖给无地户,四五等户,鼓励他们多种,然后用这些钱财还贷。”
  赵顼又有些绕晕了:“无地户四五等户,不是说穷苦难当吗?他们哪里来的钱?”
  苏油笑道:“这就是陛下的仁德了,河堤工程的工钱,比强制性役务给得丰厚,一季工程下来,力夫们就都有了积蓄,除了朝廷奖励的四亩地,还可以花钱买几亩,不过这些田土,开封府会严格审核购买人的资格。上等户是没用资格购买的,而且力夫买去之后,十年内不准交易。”
  “如此一来,无地户出役一季,能变成拥有十亩地的自耕之农,自耕之农越多,佃农就越少。”
  “佃农越少,兼并之家雇佣人力成本就越高,兼并的势头势必得到抑制。”
  “当大户被迫购入机械,牛马代替人力的时候,陛下,这场仗,我们就赢了。”
  赵顼有些懵:“什么意思?”
  苏油说道:“到那个时候,就是真正的民富国强。”
  赵顼摇头:“不,西夏和辽国不灭,就不是真正的民富国强。”
  苏油笑道:“陛下,真到那个时候,平灭西夏和辽国,就不再是陛下你一个人的志向,也不再是少数精英的奔走鼓呼,而是举国上下,士农工商,要求你必须为国人争取更多利益,资源和安全的时代。”
  “这一天,现在看来,或许会比为臣所估计的,来得更快。”
  说完从书包里取出之前赵顼给他的镀金手铳:“刚刚进宫,侍卫就这样让我进来,宫禁制度,应该整顿了。”
  赵顼将手铳收起:“你一直不还,我都没有好意思提……”
  说完从书桌下又取出一支雕饰繁复无比的手铳:“嘿嘿嘿……不过我让国舅又给我打造了一支。”
  将新铳丢给他赏玩,赵顼说道:“宫禁制度你不用担心。纯臣该给的体面,我自然会给。”
  说完自己都叹气:“要是大臣们都如你这般多好,王相公的执拗,有时候让我都下不来台,不过看你和他倒能相处?”
  苏油说道:“陛下,你没发现,王相公与你有些类似吗?”
  赵顼脑袋摇得呼噜呼噜的不承认:“我可没他那么执拗。”
  苏油说道:“陛下,你与相公,还有司马学士,富相公,文相公,甚至张公,赵公,其实都是一类人。”
  “就是不计个人得失,以天下为己任,为了目标坚定前行,百折不回的人。”
  “可以理屈,可以义撼,不可以言争,不可以私动。”
  “在上,为圣主;在下,叫正臣。”
  “而所谓的意见分歧,不过在于大家的着眼点不一样,各自所持的论点,依据不够充分扎实,给彼此留下了太多攻击的漏洞而已。”
  “臣所做的,不过是根据大家所持的论点,去一一寻找证据,予以求实,然后想办法将这些漏洞补上。”
  “《论语》有云:‘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臣以为至论。这也是理学的实践的纲要所在。”
  赵顼点头:“明润学问日渐圆融,可谓精益求精了。”
  苏油躬身:“陛下谬赞了,这也不是我一个人能想得出来的,是我与大学问人书信往来,共同切磋论证,得蒙教诲提点,获益良多的结果。”
  ……
  五月,章惇在湖北上书,又招抚了两处地方,蛮首向永晤、舒光银以其地来降。
  同月,苏油上奏,经过查实,开封有县里以栽桑为资,升百姓户等的现象,向赵顼请罪。
  赵顼下旨:“农桑,衣食之本,宜以劝民。然民不敢自力者,正为州县约此以为资,升其户等耳。旧有条禁,可申明之。”
  命中书重新制定条例,不准将桑林当做抬升户等的标准,将新法下发诸路,每年二月点检,栽够数量者有赏,不及七分者有罚。
  六月,鉴于京西、淮南、福建、江西、荆湖钱荒,三司请于六路各置一钱监,各自铸钱十五万贯到十万贯不等。
  高士林及时献上冲压铸币机,要求改钱监为银行,宝钞由京中统一印制,发快银船配送,铜币可允许当地自行压铸。
  赵宗谔,赵颢献上皇宋银行考计之法,要求钱数不能拍脑袋滥发,要认真确定京西、淮南、福建、江西、荆湖发行钞币的规模。
  结果还是出了问题——新币因钱文清晰精美,备受欢迎,民间新币,与同等重量的铜器等价,同样的实心币,价格比旧空心币更高。
  这个问题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第一批发行的新币,很快从市场上消失无踪,被民间收藏了!
  第六百六十六章 治河
  最后三司和银行只好紧急加发小面值纸币,弥补铜钱之不足,并逐渐回收旧铜钱。
  这又直接造成了外贸钱的不足,于是张散的日本钱占据了海外市场,使用份额在日本,朝鲜和辽国越来越重。
  不过苏油还没有时间仔细分析这里边的利弊,能解决东南钱荒,先把自己家里顾好,这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开封府诸事上了正轨,苏油开始第二次复核十六县田亩,根据群众揭发,惩治一批欺上瞒下,鱼肉乡民的豪强胥吏。
  同时核查汴河上的违章水车碓房,命其限期拆除,或者搬迁到最近疏浚出来的广济河,惠民河,金水河去。汴河是漕运枢纽,只准保留基本的水利设施。
  三处地方只是离汴京城远了点,其实条件并不差,广济河通定陶,郓城;惠民河通新郑,颖昌;金水河更厉害,通郑州。
  苏油开出了优厚的条件,规划了三座老县作为环汴京新基地——中牟,尉氏,东明。
  三处地方,都在三条河的节点上,离汴京大致距离百十里,水路一日,陆路两日可达。
  中牟是苏油计划中的新粮食加工基地,供应郑州和汴京。
  尉氏有大量的煤矿和温泉,那里可以成为煤业基地和冬蔬菜基地。
  东明没啥,不过环境优美,居然还有大片森林,可以成为畜牧业基地。
  三地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远谈不上发达,大有潜力可挖。
  于是苏油上奏,将汴河上豪强们的工坊,全都赶到这三处地方去。
  不过还是打一棒子给一甜枣,汴河上寸土寸金,凡是迁移一座水车坊的,开封府在三处外县,赠送一大片宅基地,外加一堆木构件,用船拉过去,立马水车坊规模就能扩大三倍!
  广告词非常响亮质朴——来回其实都方便,作坊转眼变庄院!
  这对相当一部分工坊主来说,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在百里外生产加工,然后用马车或船拉进汴京,虽然增加了运输成本,但是人工费用和生产资料的成本却降低了很多。
  将汴京城里的家改成商铺,自己在百里外享受庄园监督生产,城里由兄弟照顾买卖,或者调过来,都不是什么难事儿——反正现在的人都兄弟多。
  相比包黑子面黑手辣强拆来,小苏太保这一手,简直可以称为春风化雨。
  六月里天气很热,苏油基本就在黄河汴河两边跑,看着高过汴京城的滚滚黄流轰然东去,那种恐怖的场景,让人心惊肉跳。
  黄怀信和老河工们簇拥着苏油,还说今年这水就算是小的。
  苏油都无语了,汴京人民的心是有多大,才敢在黄河下头睡觉?
  一名老河工颤颤巍巍地向苏油跪下:“小老儿三代河工,翁翁,叔伯,弟弟,都死在黄河边上,苏少保化害兴利,功德无量啊——治平二年八月那种大难,以后咱也能扛了——”
  治平二年八月,黄河灌入汴渠,淹没了整个汴京东南,事后官员们收拾城中残局,找寻出一千五百八十具遇难者的尸体。
  不知道这位河工的亲人是不是也在当年的遇难者中,苏油将哭得不行的老头扶起来:“老人家,这才只治理了上游,下游地区,事情还很艰巨,日后维护巡查,疏浚河道,日日不得懈怠,铁打的河务流水的官,重任,可都在你们肩上。”
  六月,苏油上书赵顼,开封府治河工程第一阶段完工,不过经过考察,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国朝之初,河患明显不强,原因有三:
  一是政府重视,每年派官员按视河堤,种植桑枣固堤;
  二是广植杨树榆树,作为抗灾的木料;
  三是每两年一次大浚,及时疏通汴京周围河道,能够及时排水。
  其后河患日重,原因则有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