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622节

苏厨 第622节

  占城至此,全境安定。
  由于王裔已绝,奉炎军首领张令从,李福全,刘逢,黄时中;旧州刺史王珍;占城执政官邹时阑;占洞州守备官邹亚洛;横山关守帅良保,副帅故伦;并占城所属地哩、麻令、布政、旧州、乌丽、日丽、乌马、拔弄、占洞、古垒、广南、归仁、新州、王城十四州官民,联名奉表血书,祈请附宋!
  老王国书托政,乃为一请;三州义民举帜,于是二请;杨卜蔑朝会廷哭,已是三请;
  如今占城全境上下,士农工商,父老妇孺,乃复四请!
  国无正主,民无天日,局势焦灼,流言纷起。
  望陛下顺天应运,以民为务,解占城倒悬之危,定南海累卵之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南海禽兽草木,齐慕君恩,如渴甘霖!
  前王托国,不为僭夺;国绪中绝,不为觊望;跳踉自绝,不烦征讨;人心思顺,不可阻违。
  望陛下慈恤民心,蔑计蜚议,鼓勇担承,莫辞烦巨。
  收故汉旧土,复金瓯日南,恩被四海,仁及天涯。
  庶几黔黎雀跃,朝士归心。
  天予不取,反受其咎!若君王不纳此谏,交趾路转运安抚使苏油,交趾路经略使王韶,提点刑狱司李道成,提举海宁市舶司李舜举,无由进退,唯阖门自拘,虚位让贤!
  急报传到汴京,已经是阳春三月,开封府又到了夹堤桃李花纷烂的时节。
  今年乃是大比之年,汴渠大堤之上,多了不少文人士子,吟诗作赋。
  官家派遣宋用臣为清汴河工大使,宋用臣在苏油汴口埽的基础之上引来洛水,从此汴渠不再是一年只有两百日里可以行船,从汴京到应天,可以全年通航。
  还在上游开挖了沉沙池,引入汴渠的河水清澈了许多,相应的,汴渠治沙工作,也轻松了许多。
  新年伊始,官家又公布了一项德政。
  王相公搞的那什么劳什子市易法,终于快要搞不下去了。
  市易务听人赊钱,以田宅或金银为抵当;无抵当者,三人相保则给之。皆出息十分之二,过期不输息,每月更罚钱百分之二。
  几年下来,贫民取官货不能偿,积息愈罚愈多。
  即便是又成立了积欠清理司,照样然并卵,官府囚系督责也不见效,仅存账簿虚数。
  于是都提举市易王居卿建议效仿四通银行,将无法收回的贷款化作呆账死账做结。
  反正都收不回来了,光在账簿上长数字有什么用呢?
  建议“以田宅金帛抵当者,减其息;无抵当徒相保者,不复给。”
  己卯,诏:“自正月七日以前,本息之外所负罚钱悉蠲之。”
  清点下来之后,赵顼都心痛坏了,“凡数十万缗”。
  几十万贯内藏库钱财,全都打了水漂。
  第九百二十章 劝谏
  但是又有什么办法呢?赵顼只好下令,那些以田宅金帛抵当的,延期半年偿还,罚息尽数免除,利息也给予一些减免。
  至于没有抵挡,光靠三人结保的那种,就当肉炊饼打了狗了。
  到了现在,才有人想起了当年苏油的谆谆告诫,贷款的本质和意义,到底是什么?小心搞成了慈善哦……
  可不是吗,如今的开封府,老百姓就夸官家仁德慈善,穷得没办法的那些人,欠他老人家的钱,全都不用还了!
  让官家烦心的,远不止这些,去年秋试,太学爆出了超级大丑闻。
  这些衣冠禽兽,可真不够官家操心的!
  都怪王相公搞什么《三经新义》,疯狂扩招,整了三千多人在太学里边,连周围的锡庆院,朝集院都占用了,还装不下!
  王安石将太学分了上中下三舍,每学期进行考试调整。
  于是民间就有人私下传言,说凡是能考入上舍的学生,朝廷将以不次升擢。
  这下就乱了套了,苏夫子当年说过的那些情况,真的就发生了。
  苏轼如今文名满天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样仙气满满旷世奇作,让民间几乎无人再敢呼其姓字,只称“夫子”。
  当年王相公搞教育考试改革,夫子就提出过反对:只要是考试,就有人会作伪,你只考策论不考诗词,反而更加降低了作伪的难度!
  有人会搞出考题库来对付你!
  别问我为什么知道!反正我就是知道!你这是让人矫饰言行,就是作伪!
  到了现在就更加夸张了,轻薄书生矫饰言行,坐作虚誉,“奔走公卿之门者,若市矣。”
  会秋试有期,御史黄廉上言,愤怒指责太学的乱象,请求赵顼下旨,不令直讲判监为开封国学试官。
  饶州进士虞蕃,伐登闻鼓,上书言:“凡试而中上舍者,非以势得,即以利进。孤寒才实者,例被黜落。”
  赵顼怀疑程考有私,命开封府接受虞蕃上书,展开调查。
  虞蕃于是举报参知政事元绛之子元耆宁,私荐其亲;京师富室郑居中,饶州进士章公弼等,贿赂直讲余中,王沇之,判监沈季长,而后皆得补中上舍。
  苏颂已经不是开封府尹了,他因为调查陈世儒案迟迟不结,案子被移交大理寺,而自己被贬官去了濠州。
  许将接任,权知开封府,厌恶虞蕃告讦,准备将之抵罪。
  赵顼怀疑许将不直,移劾于御史府。
  案子落到蔡确手里,那就只有一个结果——“追逮甚众。”
  虞蕃报复,举报许将亦尝荐亲,让直讲知道弟子的名声。
  这下好了,蔡确将许将也抓了起来,从元耆宁到监判沈季长,黄履,直讲余中叶,唐懿,叶涛,龚原,王沇之,沈洙等,全部下狱。
  狱具,许将落翰林学士,知蕲州;沈季长落直舍人院,迫官勒停;元耆宁落舘职;元绛罢参政,以本官知亳州;王沇之,余中,除名;其余,停任。
  被处置的太学诸生也不少,“坐决杖编管者数十。”
  但是有一说一,蔡确此次打击学院腐败,成绩斐然,“士子奔竞之风,少挫矣。”
  不过这风刮不到苏油的人头上,那一帮子正在嵩阳书院里疯狂刷题呢。
  不管风怎么刮,汴京城还是那座汴京城。
  然而今天不一样,因为宫里的景阳钟,又当当当地响了起来。
  又出大事了,汴京人不约而同地看向汴渠码头的大钟楼,每逢大事儿,就有好事又消息灵通的年轻士子,会在司天监的默许下爬到钟楼顶上丢消息,汴京老百姓给这种印刷品取了个名称,称为“传单”。
  果然没等多久,钟楼上五颜六色的传单便撒了下来。
  花传单意味着大好事,市民们纷纷涌向钟楼,开始抢夺。
  两制以上的官员们已经入宫了,赵顼御殿,副相王珪用颤抖的声音,宣读了交趾奏报的重大消息。
  能入两制的官员,哪一个不是老油条,什么“徯我后,后来其苏。”骗骗酸儒小老百姓就好,奏报中的冠冕堂皇,在所有人的心中就一个反应——“这操作,太特么骚了!”
  什么叫致君尧舜?这就叫致君尧舜!
  刘向在《说苑·君道》里评价尧帝:“存心于天下,加志于穷民。痛百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饥则曰,此我饥之也;有一人寒则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则曰,此我陷之也。”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评价舜帝:“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这几乎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
  占城这一年来的局势走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双大手,将它一步步推向大宋。
  你可以说它是“阴谋”,但是你没有证据。
  而在天下人眼里,只有另一个更加完美的解释,这就是——“天命所归”。
  整个事件中,大宋没有发一兵一卒,唯一一次战事,还是诃黎丧心病狂主动攻击,大宋被迫防守,之后也没有追罪。
  其余的一切,都是占城自己的作为,大宋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仁至义尽的大国风范,毫无瑕疵地履行了宗主应尽的职责,努力呼吁各方冷静,力图弥合裂痕,重建和平。
  陛下仁慈而宽宏,不但没有趁火打劫,反而对诃黎的挑衅,报以极大地容忍和克制。
  在旧王献上《托政国书》之后,陛下依然谦逊地没有接受,而是“痛百姓之罹罪,忧众生之不遂。”指示交趾郡,尽力收容救治难民。
  横比全天下,纵比两千年,还有这么大公无私,仁慈崇高的君主吗?!
  占城国纪断绝,没有人动手,诃黎自己被自己的吉祥物踩死了,这不是天意,什么才是天意?!
  还有那七百头大象不愿意归国,怎么就那么灵异?
  至于为何诃黎进攻的时候正好有五百新军拉练到了会安镇,为何会安镇有那么多的军事储备,为何五间仓库被烧,却没人能进入会安镇烧杀抢掠,为何王珍和奉炎军南北阻截横山关的时间节点那么同步,还正好是关上粮食告罄的时候……
  甚至到为何老王会献上那道《托政国书》,为何王珍那死胖子夜战突然如此厉害,为何两千神秘的蓝衣军出现在旧州城头,为何三州义军突然多了那么些指战员……
  请不要在意这些细节和巧合。
  占城归宋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整个南海将被大宋控制,交趾和湄洲的陆上连接直接打通,整个长山山脉以东地区,完全被大宋占有。
  交趾就好像一个大象的头颅,占城就是弯弯的鼻子,而作为九龙江平原的元江冲积扇,就好像大象鼻子卷着一个绣球。
  只要少量兵力驻守长山山脉几处通道,就能在陆路扼控整个地区,而依靠海上力量,又能挖掘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锦上添花人人都会,吴充出列:“陛下,如今占城国纪断绝,人民无主,若大宋不及时予以安抚,必然又要陷入战端。”
  “不是大宋垂涎藩属,非要掩而有之,而是天命所归,势不可违。若再行推据,乃贪慕逊节虚名,而驱民就死,是大不仁!”
  王珪放下奏表:“陛下,老王以赤心荩诚,托国君上,是对陛下和皇宋极大的信任。”
  “如今天夺伪王之魄,国中再无可主,守臣号呼请命,诸将束甲罢兵,人民翘首以盼。”
  “血泪斑斑,见于告表,而至再三再四。”
  “董子曰:‘仁者,人也。义者,我也。谓仁必及人,义必由中,制也。’”
  “占城衰零如此,陛下尚不加纳抚慰,何谓仁必及人?辜负蕃属之托,陛下尚不见愧赧,何谓由中之制?”
  “宗主之义何在?托国之信何存?望陛下果敢决断,收而抚之,则南海幸甚,天下幸甚。”
  冯京出列:“陛下,占城属地,本汉唐故地,乃华夏旧邦。日南、金瓯二郡,割裂中华,已数百年。”
  “天意属宋,乃绝占城。于今尚有何由,而不收之?”
  “望陛下庄敬自强,仁守勇断。不惮忧劳,继祖宗之宏烈,复华夏之旧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