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1024节

苏厨 第1024节

  不得不赞叹,堪称神来之笔。
  所以苏油在点醒李常,你这个户部尚书很好做,就是一切按照制度来办,并且在制度框架下,全力配合太皇太后在经济方面的举动。
  其实一件事就够了,就是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将各路藏着掖着的那些霉猫烂狗,都摊到阳光下来晒一晒。
  现在有了电报,有了折冲司,监督成本降到了历史最低,那就是大有为之时!
  壬申,置诉理所,许熙宁以来得罪者自言。
  这是准备给被王安石贬弃的官员平反。
  高滔滔终究还是给了苏油面子,没有坚持强行任命安焘,诏:“安焘坚辞知枢密院事,特依所乞,仍同知枢密院事,以王韶知枢密院,以蔡京提举军机处。”
  几个刺头御史给事中,保留原职。
  以校书郎程颐为崇政殿说书。
  程颐进了三道奏章,对皇帝的教育做了规划建议。
  其一就是皇帝在一天当中,应当接贤士大夫之时多,亲宦官宫妾之时少,则自然气质变化,德器成就。
  第二是皇帝身边需要随时有人,除了平日的正常课程外,还要常留二人直日,夜则一人直宿,以备访问。
  或有小失,随事献规。岁月积久,必能养成圣德。
  其三是为皇帝师、傅、保者,其德义的表现就在于让皇帝“防见闻之非,节嗜好之过,适起居之宜,存畏谨之心”。
  因此皇帝左右扶侍祗应宫人、内臣,年纪要够老,要在四十五以上,性格要厚重小心。
  然后所有人,包括皇帝自己,服用器玩,皆须质朴。
  其四是应当择内臣十人,专任皇帝学习方面事务,平日里经筵祗应,同时伺候起居,皇帝的一切事情,都要让经筵官知晓,以方便教育纠正。
  第五就是要尊重老师,经筵臣僚,侍者皆坐,而讲者独立,于礼为悖。
  要求教师坐讲,以养主上尊儒重道之心。
  最后就是提升经筵官的地位,“臣以为天下重任,惟宰相与经筵。”
  “天下治乱系宰相,君德成就责经筵,由此言之,安得不以为重!”
  高滔滔认为很有道理,全部答应了下来。
  但是赵煦给气坏了,写信给苏油告状,这个老冬烘不想要我过好日子了,司徒快来救命啊!
  正好文彦博已经入京,苏油要去拜见,于是坐上火车回到汴京。
  皇帝开经第一堂课,宰执重臣们都要参与旁听,这是国家表示对教育的重视。
  宫中听讲经的地方,在讲簋所或者资善堂,其中资善堂是皇子学习的地方,讲簋所是皇帝听讲的地方。
  程颐的名声学问是没有问题的,今天还是他第一次亮相,对他感兴趣的人也不少。
  苏油背着个皮书包走过来,红颜鹤发精神矍铄的文彦博看到他:“小师弟居养三十年,气质算是出来了。”
  苏油赶紧拱手为礼:“苏油拜见师兄。”
  说起来两人关系密切,相互支援,但是正儿八经见面的时候,真没几回。
  大宋官场,非常忌惮同门,师生这种关系的牵扯,因为这是产生朋党的因由。
  然而忌惮归忌惮,该产生的朋党一样也没少。
  更有趣的是凡事却又有特例,比如文彦博和苏油之间,就已经不用顾忌这些了。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文彦博摆明了是司马光和高滔滔害怕自己镇不住场子而请回来的大神,用后世的话讲叫返聘,和苏油的名望都非常高,已经超脱了官场的约束。
  用现在的说法,二人同在“师臣”,平日里负责与皇帝“坐而论道”,“不宜烦以吏事”。
  而且苏油与文彦博之间已经没有了什么利害关系,文彦博是当过几次宰相的人,没什么需要倚仗苏油帮助的地方。
  而苏油也是所有人公认的宰执人选,不做宰相只是为了让司马光吕公著面子好看而已,并不是他能力不行,所以他也没有什么需要倚仗文彦博帮助的地方。
  称呼上师兄师弟地乱喊,但是立身处世皆合制度,大公无私;相比表面使劲撇清,私底下勾连交通,如王珪蔡确那般,是两番天地。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如此相称,反而显得坦荡。
  文彦博的脾气类似章惇,但是他比章惇有一个优点,就是虽然对同僚颐指气使盛气凌人,对皇帝、皇室却非常的尊敬和忠诚。
  这种尊敬体现在礼节上,也在于对制度的遵守上。
  俩师兄弟不愧都是龙老头的学生,哪怕龙椅上坐着的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孩,但是只要他的身份是皇帝,那作为臣子该尽的礼数,两人也绝不会因为皇帝年纪太小,就不把该走的制度流程走完。
  这一点上,师兄弟俩比司马光、吕公著都还要强。
  苏油也经常用老头作为例子教育章惇,看看你那暴脾气,好歹分分对象行不行?
  没一会儿,赵煦也到了,还有扁罐和陈梧陪同着,手里拿着一枝柳条,看样子是刚刚从花园里折的。
  见到苏油,赵煦不禁有些开心表露出来,不过转眼压抑下去,只是过来给文彦博和苏油问好。
  看到赵煦手里的柳枝,苏油知道后宫装修已经差不多告一段落,现在只剩下最后的花园工程了,便问道:“陛下已经移住新宫了?”
  赵煦点头:“是的,不过遵循司徒物尽其用的教导,我让苏轶将家具陈设都搬了回来,就添置了一些书架、沙发椅子之类。”
  这事情苏油之前已经听扁罐讲过,赵煦将新宫里的家具陈设,全部换成了自己父亲用过的。
  之前旧宫有一张书桌,高滔滔嫌有些旧,让人撤走换了新的,结果赵煦放学回来发现,又叫人将那张旧桌子搬了回来。
  苏油经常和赵煦讲他父亲的故事,在赵煦的心目中,赵顼的形象很高大,很丰满。
  赵顼在苏油的嘴里,和别的臣子嘴里,和司马光最近在修的《神宗实录》里,都有些不一样。
  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不善加己
  赵顼在苏油这里很鲜活,不是泥塑木雕,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每个决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
  他也不是事事都为国为民,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完全就是为了自己,偶尔也有自己的任性。
  比如宫里有一柄珍藏羽纹花钢剑,叫“中土圣主”,丢在内库好些年都不闻不问,直到大宋一柄剑走私到了辽国,辽人从剑上解读出了文字后,赵顼才命人将宫中收藏那些剑翻出来,看看有没有类似文字,才发现了这一把。
  比如赵顼就没法用尺规将圆进行五等分,哪怕是苏油和苏小妹给他讲解了方法,当时明白了,过不了多久就又忘了。
  但是赵顼有自己的强项。
  比如那把剑,就没有被定为祥瑞,赵顼只是将之遍示群臣,表示这样的东西不足为怪,然后重新将剑丢回了库中。
  又比如虽然对理工的东西记不扎实,但是却反而因此格外重视理工,认为能精通此道的都是人才,还建立了皇家理工学院,专门培养宗室。
  这样的父亲形象,在赵煦心目中反而更高大,赵顼明明没有秦皇汉武唐太宗那样的天赋,成就上却并不比他们稍弱,原因是什么?
  因为那张反抛物线图,让赵顼看到了严峻的事实和改革的艰难,但是同时也让他对改革前期的缓慢有了长足的心理准备,因此才能坚定信念,矢志不移。
  羽纹花钢剑一事更能说明其性格,他一生不上尊号,也根本看不上那些“祥瑞”。
  他之所以要翻找国库,心里的想法是——辽国有,我大宋没有,那就不行。
  这就叫不服输。
  这些“缺点”,反映出赵顼性格里人性的那一面,而且最可贵的是赵顼能够正视自己的缺陷,正视国家的现实,永远不做那个穿“新衣”的皇帝。
  同时也反映出一点,政治在赵顼这里不是永远唯一的考量,他偶尔会出格,所以他不是最好的政治家。
  但是偏偏因为这些缺陷,养成了他自己的魅力。
  听赵煦如此说,苏油笑道:“陛下懂得物尽其用的道理,这是很好的,今日程颐要讲‘颜子不改其乐’,陛下要好好听讲。”
  文彦博说道:“陛下求学,与科举求进不同,是要明白经义中的道理,因此不必拘泥文字细节,学习起来要比普通学子快。”
  “听说陛下之前每日要熟悉数段经义,还要誊抄十五遍?这是对付墨经、贴义的学法,老臣不太赞同。”
  苏油说道:“师兄,誊抄经典,也不就是为了死记硬背,这也是真心诚意,神通古人的一个方法。”
  “当然,强行灌输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如果陛下觉得其章句可喜,这样做就没问题了。”
  文彦博摇头:“不对不对,老夫就从来不觉得文字功夫可喜。”
  苏油表示不服:“可我家子瞻就觉得这是一种乐趣,他最喜欢抄书,《汉书》《史记》到现在抄了不下三遍,还做了思维导图。”
  这是真的,苏轼抄汉书的同时还对汉书的知识体系做了精炼,曾经让人从自己的导图中任意选一个字,他就能讲解出一大段的内容。
  “还有老族兄,一日不誊录五千字,就跟没有吃饭,没有睡觉一样,觉得难受。”
  文彦博不禁翻起了白眼:“少拿苏家说事,你苏家人一群怪物,不足为据。”
  说话间吕公著也到了,呵呵笑道:“最可敬畏的还不是他苏家学阀,而是那种天赋不高,明明自以为苦,却心性刚毅,咬牙硬扛,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自律,最终一样获得大成就的人。”
  这是说的司马光,论起学习自律,司马光堪称古今第一,范仲淹虽然学习刻苦,可人家那是被现实给逼的,跟司马光这种主动自虐有本质区别。
  说到这个,连苏油都一起加入了苦笑摇头的行列,惹不起惹不起。
  程颐还是不苟言笑,待到几人见礼完毕,看到赵煦手上的柳枝,不由得皱眉:“听闻陛下在宫中盥而避蚁,有是乎?”
  赵煦点头:“有之。”
  程颐拱手道:“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臣在宫外有闻,亦为天子有仁慈之心,倍感欣喜。”
  “春时万物发生,不可无故摧折。陛下手上的柳枝何来?”
  赵煦“啊”了一声,赶紧将柳枝丢掉:“我……宫中新移来不少花木,其中柳树最先得活,我一时高兴,就是随手……”
  程颐正色道:“陛下无需找借口,君子朝乾夕惕,可不得事事随手随心,不管什么事,做之前先思忖一番,想想对错,这样才不至于有失。”
  赵煦小脸涨红,露出委屈的神情,还想要辩驳,苏油却俯身将那柳枝捡起来:“先授课吧。”
  赵煦这才呐呐说道:“我知道了……”
  应该说程颐的学问还是可以的,一篇“颜子不改其乐”,讲得也算是很精辟了。
  至于赵煦听进去多少,又得另说,因为这娃又摆起了扑克脸。
  既毕文义,程颐最后总结:“陋巷之士,尚知仁义在躬。而人主崇高,奉养备极,苟不知学,安能不为富贵所移!”
  “且颜子,王佐才也,而箪食瓢饮;季氏,鲁国蠹也,而富于周公。鲁君用舍如此,非后世之鉴乎?”
  “故史迁有云:‘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
  苏油心中暗自好笑,赵煦一年东胜洲零花钱就千万贯,有了这个打底,才能做到富贵不移!
  不但富贵不能移,还能往外倒,做慈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