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苏厨> 苏厨 第1062节

苏厨 第1062节

  自王安石秉政以来,尽废列圣之制,专用亲党,务快私意。
  今在位之臣,犹袭故态,子弟亲戚,布满要津,此最当今大患也。
  愿出此章,遍示三省,俾不废祖宗之法。”
  中书舍人曾肇言:“近日以来,颇有干求内降,特与差遣者,窃恐侥倖之人,转相扳援。
  谨并录上仁宗朝缘内降戒饬诏书事迹凡八条,别为一通,伏乞置之坐右,少助省览。”
  九月,庚申,禁宗室联姻内臣家。
  苏油在中牟上书,三件事儿,一个方法就能解决,无论何等出身,历仕之初不得超过朝廷状元授职的从八品。
  今后升职,皆需经过笔试和面试,尤其是内降官职和内臣出外,最要紧是那些莫名其妙的走马承受,更是需要和普通官员一样,去户部经历应试,否则不得除授。
  内官和恩荫官当中良莠不齐,有些的确不输名臣,但是大多数都是烂泥糊不上墙。
  其实苏油并不歧视他们,如前朝秦翰,当今李舜举,苏油还非常佩服,至于李若愚童贯,用得也非常顺手,王中正都给改造成了一方清官。
  苏油要求他们至少要在政务上合格,不管是谁,起码要能经过基本的入职培训,通过公务员考试后,才能履职,不能任性胡来。
  这一招可以堵住封建王朝一个绝大的漏洞,高滔滔也认为没毛病,诏皆从之。
  事情由文彦博、吕公著主抓,二公摆明了是站最后一班岗,不存在留什么情面的问题。
  朝廷今后选拔官员,将会越来越正规,这也是一个大王朝必然的规律。
  朝中有议论,认为苏油外出,就是为了躲这三件事儿。
  苏油也懒得辩驳。
  ……
  经过修整的汴渠宽度达到了三十米,两岸风光其实不错,尤其是进入乡间,杨柳的间隙里,可以看到远处金灿灿的麦田,与坐落其间的竹篱茅舍,或者青瓦粉墙。
  还有农人们在田野里繁忙的身影,一派丰收的忙碌的景象。
  大宋如今推广了脚踏式脱粒机,就是一个带小圆齿儿的滚筒,脚踏带动滚筒旋转,能够将稻粒与麦粒从秸秆上脱下来。
  同样的东西,换成带铁刺的滚筒,又可以改造成为梳棉机,极大地提高效率。
  今年的收成不错,除了风调雨顺之外,还有汴渠底部淤积的河泥,被百姓用作肥料添到地里的因素在里边。
  一艘蒸汽动力船,拉着一队长长的漕船向着洛阳驶去,而船队的末尾,还牵引着一艘游艇。
  漏勺被苏油抓了包,张方平和赵抃当年怎么对付自己,现在苏油就怎么对付漏勺。
  看完昨天的邸报,苏油将报纸折起来,对漏勺问道:“漏勺啊,如果有一个有钱人,他有一个穷邻居,有钱人每年都要周济他,这周济着周济着,便成了富人家里每年的一项常务一般。”
  “如果富人现在不给穷邻居周济了,穷邻居就要打上富人家门来,这事情该如何解决?”
  漏勺想了一下,问道:“富人家有家丁吧?难道打不过穷邻居吗?”
  苏油说道:“以前是真打不过,现在倒是能打得过了,但是有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
  “因为富人家有钱,本身也不差这一点,但是如果不给,就会有一番搅扰。”
  “周围别的邻居会说富人家为富不仁,富人家里的其他人还会抱怨富人为了一点小钱失了和睦,断了安静。”
  “所以富人也很烦恼,他想断了这笔周济,但是前提是不要惹大家笑话,道理得站在富人这边,而周围内外都说不出富人的不是来。”
  漏勺想了想:“其实不难吧?”
  “说说看。”
  漏勺说道:“穷邻居是不是也有穷亲戚?”
  苏油说道:“倒是有好些个穷亲戚。”
  “那这穷邻居拿到周济之后,分配公平吗?”
  “嘶——”
  “如果不公平,那作为出资周济的富人,是不是可以干预一下?或者将穷邻居的三姑六大爷都召集到一处,说说这笔周济如何分配?”
  “只要是富人出资一文不少,这乐善好施的名声就跑不掉,然后认为穷邻居应当把自己的一大家子都照顾好,所以要求穷邻居合理分配一下这些周济,没什么毛病吧?”
  “要是穷邻居家兄弟本就不和,那就有的好看了,最后穷人家里自己就闹得乌烟瘴气,富人这钱,自然就可以慢慢再商量了……”
  苏油点了点头:“明白了,漏勺你不错,很有政治天赋,所以陛下让各宫自己管理自己的用度这点子,其实是你出的对吧?”
  漏勺没想到父亲在这里等着自己呢,赶紧转移话题:“刚刚父亲说的,是大宋和辽国吧?”
  苏油拿手里的奏章敲了漏勺脑袋一下:“还跟我耍心眼!”
  漏勺说道:“是陛下逼我的,他说宫中减了两成多的用度,日子难过,他倒是不担心自己,担心太皇太后和太后太妃。”
  说完又有些愤愤不平:“要我说有些人就是贪得无厌,太皇太后就是心软,下不了手狠狠整治……”
  苏油不禁叹了口气:“仅仅是心软吗?漏勺你把原因想得过于简单了,内中的事情,外臣能少插手就少插手,这样的主意,以后少给陛下出。”
  漏勺扭头看着舷窗外头,明显还是有些不服气。
  见到自家孩子这个样子,苏油也没办法:“你的建议很好,这次分割用度,陛下和你都做得很好,但是这个事件里边,有人的利益受损了。”
  见漏勺想说话,苏油抬手制止:“不是说这些人陛下处置不了,也不是说这些人不该被处置。我想说的是,你们想出这办法之后,对于这些人的反应,你们有过预判吗?想好了相应的处置手段与措施了吗?”
  “你们并没有,因此最后还是太皇太后出手,给你们俩抹平了影响,将几个老中官被发遣去了巩县,看守皇陵。”
  “可要是这次的事情,得不到太皇太后的支持呢?”
  见漏勺懂了,苏油才笑道:“所以这次只能给你们打七十分,漏勺你很聪明,聪明人有时候就容易发现制度的漏洞,钻制度的空子。”
  “比如你和陛下交情好,可以直奏于他,君臣二人就把这事情给办了。这就是制度之外的漏洞。”
  “现在你开了这个先例,办成了一件好事儿,今后便会有无数的人,引用这个‘成例’,去办无数的坏事儿。”
  “我儿子这么聪明,我是希望他将来成为发现和堵住这些漏洞的人,而不是利用这些漏洞的人,明白了吗?”
  漏勺点头,开始思索起来,神情也变得认真。
  苏油这才转过来安慰:“不过你尚在陪读,不算做官,加上又是一心为公为天家,因此太皇太后才容忍了你这次胡闹。今后要注意,明白了吗?”
  漏勺说道:“父亲教训得是,我明白了。”
  苏油说道:“想明白了就好,刚刚你那个建议也很有价值,容我再想想,现在先去将已经收集上来的漕渠工事整理出来给我看看。”
  ……
  苏油这一次巡视,一直从汴京巡视到了长安,除了漕渠,顺便还检视了铁路、常平仓、广惠仓。
  各路州县的仓廪数目,也经过漏勺整理成册,总体看来,朝廷定出的粮仓存粮,基本已经实现。
  而且还有很大数量的民间存粮,在此基础上,苏油给高滔滔和赵煦上了一道密奏。
  乙丑,朝廷下诏,免天下百姓所贷官粟。
  这又是一项实打实的德政,诏令一出,天下称颂。
  前朝新法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到此彻底清除完毕。
  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建议
  冬,十月,丁丑,泸南经略使熊本上奏,罗氏蛮叛平。
  范孺帅三千新军入赤水,直如摧枯拉朽,所到之处打土豪分田地,开仓放粮,宣传大宋德政。
  嶲州白谙派遣祖庙巫师,深入罗氏诸郡传道,《诗经·硕鼠》之歌,再次传遍滇东大山大谷。
  罗氏穷蹙无计,意欲归降,然而这一次,大宋予以了拒绝。
  大宋对边州,一向行羁縻之策,边蕃时降时叛,已经成了家常便饭。
  但是这一次,大宋朝野上下,要求对罗氏严惩,不为别的,就为他刺激到了读书人的神经,朝野同声,要求替秀才梁琛报仇。
  梁琛所代表的是“仁”,罗乾祐所代表的是“暴”,罗乾祐虐杀梁琛,这是挑战了大宋的统治理念与底线。
  就连吕公著都在都省联席会议上愤怒声讨了罗乾祐的罪恶,今日以暴克仁都能被原谅的话,那大宋今后还有何脸面,自称以仁孝治天下?!
  梁琛的事迹已经被大宋报纸广为传播,晏小山在《时报》发表署名文章《纪念梁伯玉君》:“幼颂诗书,行蹈礼义,以孱弱之躯横身抗暴,当是时也,其乃知可免而逞勇耶?亦或知不免而罔顾耶?
  诗云‘伯也执殳,为王前驱’,梁君其谓欤!
  设无后报,岂天理人情所可容?!”
  士大夫纷纷写诗撰文,称颂梁琛,太学生组织去昭忠祠集体献祭,要求朝廷激扬忠烈之气,惩处叛逆之臣。
  群议汹汹,朝廷最终下旨,罗乾祐谋反,残害忠良,巨恶盈天,所在不赦。
  命令江门军范孺严加围剿,务得罗乾祐,械送京师,父子十六以上,明正典刑,显戮都下!
  朝廷的诏命明显给范孺的军事行动增加了难度,打死罗乾祐就跟踩死一只蚂蚁差不多,但是要活捉还是麻烦。
  好在这次征剿群众基础不差,加上新式战法的使用,范孺以连排为单位,采取遍地开花战术,很快将罗氏武力彻底瓦解。
  范孺是范龙山后人,军事上师从苏烈囤安军一脉,特种战术一直就是长项。
  最后范孺带领自己的亲军,连夜摸上罗乾祐据守的土围子,抓获了罗乾祐,然后固守到大军到来,彻底完成了这项作战任务。
  大宋最后一块土司自治地区——罗氏蛮,正式纳入朝廷管辖,朝廷任命熊本为泸南节度使,设置流官,施行改土归流。
  朝廷追赠梁琛保义郎,这是因为梁琛本身连功名都没有,只能给个很低级的官阶,正九品。
  制度就是制度,但是制度之外也有人性化的一面。
  朝廷将梁琛的神位安置于昭忠祠,同时找寻到梁琛逃亡到嶲州的妻子,命白谙遣人护送乘传入京。
  梁琛妻封江安县君,妥为安置,两个孩子封从九品迪功郎,按照忠烈遗孤待遇,朝廷会安排他们入慈善小学,一直供养到十四岁成年。
  谋反是宋朝最大的罪名,大理寺录罪,罗乾祐的老父、老母、十六岁以上的儿子,全都免不了一死。
  高滔滔还是下了一道特赦令,罗乾祐老母已过七十,特免追罪,命黔州居住,由亲族罗士忠奉养。
  罗氏家族其余十一口,该绞的绞,该斩的斩!
  罗氏蛮的覆灭在苏油眼里就是自取灭亡,这次剿叛的亮点在于新军的新战法。
  以连排为小队化整为零,利用震天雷、伏虏炮、步兵炮等便携武器,数十人就能攻州灭郡,阻绝要道。
  范孺的战法可谓是大胆创新,也充分说明了新军如今的战斗技能和战斗欲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