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1章沙漠胡杨
“我说的不是你,我的意思是,古代还没有gps的时候,是怎么穿越沙漠的?”
龙飞扬说:“古代穿越沙漠,可以依靠罗盘,不过罗盘的准确性并不是很高,而且沙漠中常常出现磁场异常的情况,这会干扰罗盘,所以这也是当时人在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说到这,话锋一转:“不过,当地人即使没有罗盘,也很少在沙漠中迷失方向,因为他们能够根据阳光照在身上,在地面留下的影子准确分辨方向,而且他们熟悉地形,知道该怎么走出沙漠。”
听了龙飞扬所说,万琳转头冲跟在后面的古扎力问道:“古扎力大哥,你没有gps和罗盘能走出沙漠么?”
古扎力答道:“当然能,我从来不用gps和罗盘。”
“那就好,万一我们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gps和罗盘又因为受到磁场变化的干扰失去作用,也就不用担心走不出这片沙漠了。”万琳顺口开了个玩笑,但谁也没想到,这么一句玩笑话竟然成真。
一行人在沙漠中连续行进了约摸三个多小时候,太阳出来了,沙漠中的太阳出来的很快,就像是一下子从地平线上跳出来的一般。
太阳出来后,气温迅速升高,不过半个多小时的时间,气温便升高到了三十度以上的高温,虽然已经很热了,但大家并没有停下,继续前行,因为现在还不是最热、最难受的时候,中午的时候,地表黄沙的温度差不多六七十度,而且沙子反射阳光,那才让人受不了。
他们要在中午十二点前尽量多走一段距离的路程,然后在中午十二点到下午两点之间,找一处平坦的沙地扎营休息。昨天中午,他们也是选择在中午最热的时候原地休息,因为这时候实在是太热了,别说是人,就算是骆驼都受不了。
一行人骑着骆驼一路前行,到十一点多的时候,已经赶了三十多里路,他们原本的目标就是在中午之前行进三十里,可以说已经提前达到了目标,不过到这会儿,不但大家热得受不了,骆驼也已经很疲累了,必须找一处地方扎营休息才行。
在翻过一座沙丘后,大家吃惊地发现,在一望无垠的黄沙之中,竟然矗立着一棵大树,严格上来说,那应该是一棵快要枯死的大树,树的大部分已经只剩下了枯枝,不过一侧树冠之上还生长着些许树叶。树高差不多有十二三米,树干很粗,根部直径接近一米。
没想到在这一望无垠的沙漠之中竟然能看到这么大一棵树,所有人都感到惊讶不已。
墨阳冲古扎力问道:“古扎力大哥,那是什么树?”
古扎力有些兴奋地说:“是胡杨。”
“胡杨树居然能够生长在这种地方?”熊三有些惊讶。
龙飞扬说:“胡杨树是一种沙漠树种,喜光、抗热、抗大气干旱、抗盐碱、抗风沙。沙漠河流流向哪里,胡杨树就跟随到哪里。由于沙漠河流的变迁相当频繁,所以在沙漠之中,常常能够见到这样独自矗立在沙漠之中的胡杨。这说明,这一带或许曾有一条沙漠河流存在。”
已经热得快要中暑了的万琳立刻说:“那我们就在这里扎营吧。”
古扎力点了点头:“这棵胡杨应该已经在这里矗立了很长时间,说明这一带不属于流动沙丘,可以扎营。”
一行人骑着骆驼朝着那棵胡杨树奔了过去。
走近后,骆驼群直接走到胡杨树下,纷纷趴在地上休息,大家从驼背上下来,也都径直走向那棵胡杨树。
其实由于这棵胡杨树大部分都已枯死,树干下黄沙的温度并不其他地方要低多少,但在这片被称为生命的禁区的沙漠之中能看到这么一棵树,哪怕它树干上仅剩下一小撮绿叶,还是让人倍感欣慰。
万琳直接将后背靠在了树干上,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沙漠中的空气,看她脸上露出的笑容,仿佛只要在这棵树的树干上靠上片刻,就能立刻恢复体力一般。
熊三与廖若淑也立刻往树干上靠,然而就在这时,阿木提却制止道:“不能靠在胡杨树上!这很危险!”
听了阿木提所说,万琳的后背离开了树干,有些纳闷地问道:“为什么很危险?”
阿木提很是严肃地说:“在胡杨树下有一种虫子名叫塔里木蜱,这种蜱虫携带着病毒,人一旦被咬后,往往会引发致命的塔里木出血热,在十几个小时之内就会死亡。”
听阿木提这么一说,坐着树下的众人脸色都变了,立刻纷纷站起身来。
熊三有些不敢相信,怔怔地说道:“你不是在跟我们开玩笑吧?”
古扎力在一旁说:“他说的是真的,所以我们不能在树下扎营,得离这棵树稍微远点儿。”
“那我刚才靠在这棵树上没事吧?”万琳有些紧张,下意识地用手拍了拍后背,生怕身上有塔里木蜱。
古扎力笑着说:“别担心,塔里木蜱一般主要在夜间活动,白天气温太高,它蛰伏在树干之中,除非你一直靠在这棵树干上,使得树干的温度降下来了,它才会从树干之中钻出来咬你。”
听了古扎力所说,万琳稍稍安心了些许,不过大家都不敢再在树下待着了,挪到距离胡杨树五六米远处,几个人开始着手搭建帐篷。
由于地面的沙子受到阳光的直射,很烫,根本没办法直接坐在沙地里,于是大家先用便携式兵工铲挖了六个约摸一尺来深,面积两平米左右的沙坑,然后再沙坑里搭建帐篷。
他们这次携带的是便携式行军帐篷,使用方便,不过十来分钟,便搭建好了六顶帐篷,十几个人挤进六顶帐篷内休息。
正中午的沙漠没有一丝风,大家虽然将帐篷的门帘敞开着,但依然感到很热,汗水直流,好在他们带了足够的食物和水,而且昨天在那座村里又进行了补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