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色书屋>书库>穿越重生>伐清与殖民> 第39章 张家玉

第39章 张家玉

  说着说着李邦华沉默了,而寂静的环境下,让痛苦之色越来越烈,一旁的郑青狼都看到高文采露出龇牙咧嘴的样子了。
  他看了看郑恩,郑恩本人正被自己被分为第五类而咬牙切齿,连不反抗者都不如,那会等来什么后果?
  恐怕刘宗敏第一批拷打的人就是第五类的。
  郑恩也陷入了进去。
  郑青狼看着一屋人都在沉痛中,他嗅到了危险的味道,再不把这痛苦的气氛打破,让他继续发酵下去话,写殉国诗的可能又要多上三人了。
  他连忙接话,这是他第一次发言,说的很简短,但一次就够了:
  “李先生,高千户,不知皇上身在何处?”
  皇上在何处?
  李邦华不知道,高文采也不知道,高文采是与郑恩、郑青狼都进过皇宫的,可是就是没找到皇上,而且情况紧急,又要急着救公主,也就只得先潜出皇宫。
  郑青狼侧身附耳,提醒了一下郑恩,郑恩立马意识到了刚刚会客厅的情绪有多危险,差一点他的唯二成果就要成为泡影了,连忙接过郑青狼的重量级话题。
  “皇上九五之尊,如果落入顺军手里,那会如何?”
  高文采眼睛发光:
  “定会有大动静,非满城皆知不可。”
  李邦华也一时间来不及悲痛:
  “何止是满城皆知,还要大书特书,昭告天下,皇上还在,少不得一个王公,以显示他顺朝天恩。
  殉国了,风光大葬更不能少。”
  历史上可不就是这样,李邦华政治眼光不可谓不毒辣。
  有时候不怕你说话难听,就怕你商量事情的时候不说话,只要你张嘴,就势必会融入到这个话题中去。
  相比较皇上的安危,可比个人是否要殉国重要多了。
  计谋得逞的郑恩继续往下带:
  “那这么说来,皇上暂时还是安全的。”
  李邦华与高文采都点了点头。
  “如果我们胆子再大点。”
  郑恩还配上了肢体语言,用双手张开:
  “我们放开了想,或许皇上此时已经出了北京城,或许已经在南幸的路上。
  就问皇上有没有可能已经出城了?”
  人在极端情况下,是很少有正常思路的,要么往最差的情况下想,要么往最好的情况上想。
  此时李邦华、高文采就是往最好的情况上想,总不能盼望着崇祯死啊!这就不是忠臣表现了。
  这下有的聊了,不用郑恩再说,他们自己都yy好了。
  李邦华道:“皇上最信任,也最忠心的王承恩公公,不是早被安排提督九门了吗?
  作为不通军务的司礼监公公,提督九门所谓何事?靠他守城?说笑了!
  不守城又有何作用,想来想去恐怕就是为护驾南幸做准备。”
  高文采又道:“只是昨日,殉国官吏家眷不下千人,那么护卫皇上杀出北京的忠骨会少过这个数吗?
  而且太子、皇子们都没找到,这怎么看都是有预谋的表现,不然怎么会皇上与皇子们同时失踪,定有才智高人为皇上出谋划策。
  说不准就是一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为的就是顺利杀出北京,南幸南京。”
  两个人都很会想。
  但两人都没有发现,文人李邦华说的是武人的事情,武人高文采说的又是文人的事情。
  自家有病自家知,自己一方靠得住,那就不会有今天了。
  郑恩没有给他们发现蹊跷的机会,而是很快带过话题,将忽悠继续下去:
  “如果皇上已经出了北京城,我是说如果。”
  在这里郑恩特别强调一下,因为纸包不住火,这样做,最大限度的为崇祯死讯传出的时候,降低他的信誉损失。
  因为他说的是如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别人也不知道郑恩知道崇祯已经在歪脖子树上挂着了。
  “如果皇上出了北京城,那么皇上需要有人为他披荆斩棘,护驾到南京。
  也需要有人能策应护驾的队伍,让他们更加安全。
  如果皇上已经到了南京,那个时候百废待兴,又需要稳固南方根基,这个时候有一心为国的忠烈加入。
  不管是顶天立地保南宋天下的岳武穆,还是重振朝纲中兴蜀汉的诸葛亮,都是急缺的。
  文采兄,你不想行岳武穆之事吗?
  老师,你不想为在世诸葛吗?”
  李邦华与高文采相视一眼,从对方的眼中都看到了向往。
  ——
  郑恩没想到的不是张家玉会投顺,而是没想到自己会忘了张家玉这号南明史上的知名人物,民族英雄。
  说来说去,不得不再怨一怨渣渣辉,都是张家辉给自己的印象太深刻,以至于搞混了。
  张家玉,字元子,号芷园,广东东莞人。
  如果是爱好历史的广东人,特别是东莞人,都会认识这么一号人物。
  前世,曾几何时,张家玉还上过《国粹学报》,后人对其有“岭南三忠”的尊称。
  “岭南三忠”忠的都是南明,张家玉更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个人,顺来北京时,他主动投顺,还做起来内应,这样看起来,这个人还真不怎么样,最少跟英雄沾不上关系。
  顺被东虏赶出北京的时候,他又南下南京,投了南明,还被以投顺罪名关了起来。
  南明危难之时又被新帝隆武启用,自此克克业业,爆发出了远超常人的意志。
  几次被清兵打的大败,可从未有过放弃,将抗清进行到底,在抵抗东虏的路上,奉献了终身,最终身中九箭,身负重伤,不愿作俘虏,遂投塘而死。
  这一年,张家玉33岁。
  南明永历帝赠封他为太子少保、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不久,又加赠太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增城侯,谥“文烈”。
  细细琢磨起来,张家玉为何会投顺,之后又投南明,不是因为他没有骨气,不是他投机倒把。
  软骨头是不会亲冒矢石上阵杀敌,也做不到身中九箭依旧誓死不做俘虏。
  投机倒把的人也做不到以身殉国,更不会被后人评为民族英雄。
  总结起来,张家玉这个人更多的是忠于民族,而不是忠于一国。
  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这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