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明朝考科举 第15节
从前还没人印书时印彩图的,更别提是这种画一样的彩图了。他们能第一个印出来,旁的不说,至少这本书一经刊发,两京十三省都得指着他们书斋说“这是那个能印彩版的致荣书斋”,他们这些匠人立刻也跟着名传千里了!
几个工人对视一眼,眉梢眼角都是期冀,又担心这一本扬名的机会失了手,都回头看了看堆在屋里的雕版、原料和纸张,想趁没印之前多练练手。
崔燮见这些业内人士都是一副斗志昂扬的样子,也觉得有了底气,笑着说:“那你们先吃饭,这两天多休息,养足精神。我已叫捧砚去抄书稿了,绣像我来准备,不会难到咱们自己刻不成的。”
天色不早,黄大嫂又热了饭菜上来,工匠们才在休息室吃了,各自回家。
崔燮在工作室里要了些画笔、颜料、胶矾、界尺回去,到了正院自己房里,就见到捧砚坐在他的书桌前,借着烛火抄写书稿。
入秋后天已短了,外面半黑不黑的,烛火昏暗,正是看书最难受的时候。他撂下东西过去剪了烛芯,又加点上两根蜡烛,自己也罕有地坐到桌前,翻出几本通州官绅送的小说画本,看里面刻的绣像。
捧砚撂下笔,关心地问了一句:“大哥怎么也看书了,不是说晚上眼睛累,不敢看书了吗?”
崔燮笑着反问他:“那天你不是夸我画栗子画得好?我如今也觉得自己有天份,想看看别人画的绣像,自己仿着画几幅美人图夹在书里,你看好么?”
捧砚不假思索地应道:“你画的肯定好。”说完看了一眼他手里摊开的那页绣像,见上面人物繁多、屋宇精丽,不由得皱了皱眉,婉转地劝道:“要么咱们画个简单点的,只要个美人,不要太多……恐怕那些匠人头一次印套色的书,印不好他。”
崔燮忍不住摸了摸他的头,安慰道:“不要紧,我以前只是没画过,照着这些多练练就好了。”
捧砚尚未成年,又没像他似的束发读书,还留着半披发,摸起来极方便,过两年头发梳上去可就没这么好揉了。他忍不住多揉了几把,才收回手翻看着那些绣像插图,将其清清楚楚地刻进pdf,省得将来要参考时还得翻书。
绣像本里的插图不多,看图又比看字简单省力得多,没花多少工夫就都印成了。然后他也借着烛火翻出最便宜的黄竹纸,用勾线笔蘸上淡淡的墨汁,从右上角开始,一排排往下画着长短曲圆的线条,慢慢找回线描的手感。
======================
林先生这套书稿来的时候恰好,正在他们书斋差不多研究出雕版印刷的时候,拿到手就可付梓。崔燮转天去上学时,就提上一筐新上市的水红消梨,一方好清酱肉,早早到学堂去感谢他。
林先生完了这桩差事,心里轻松不少,见他这个学生时也更神气完足。收下礼物后照例教训他几句不要耽于杂书,又看看他交上的功课,点评几句,便说:“这些日子我看你忧心家务,心不在治学上,便没给你讲太多东西。从今日起为师便要从严要求你,不只是要研习经书,还要开始学作经义文章,为后年二月的县试作准备了。”
崔燮心头轻轻一跳,“八股文”三个大字便从脑海跃出。他惊讶地问:“我才跟先生学《诗》未久,就能学写八股文了?”
林先生瞟了他一眼,有些意外地说:“八股文?这概括的倒是精当,文章入题之后确实要有起接承收四部分,每部又有两股反正相比的对句,若说叫作八股倒也不错。这是你自己想的?你在家中先已做过文章了?”
……成化十八年时,八股文还不叫八股文吗?噫,他当初怎么就选了现当代文学,没选古代文学呢!
崔燮心里汗流三千丈,恨不能穿回去换个专业重上大学。但脸上却不敢带出颜色,极力淡定地说:“不曾学过,只是原先在家时听一位客人说过,要做好八股,才能考得中科举,我就把这个词记下来了。”
林先生并没怀疑什么,只是点点头,若有所悟地说:“原来如此,官宦人家毕竟是家学渊源,先辈已总结出这们多经验来了。若是以八股形式约束文章,以对句正反相比论正主旨,写出来定然漂亮规整,就是考官一眼看见,自也会觉得赏心悦目……”
他的声音越说越低,渐渐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崔燮差点暴露了穿越者的真面目,正是低调做人的时候,也不敢打扰他,悄悄退回位子上练字。
直到下一位学生进堂,跟先生行礼问好,林先生才醒过神来。他收下功课,随意敷衍了几句,走到崔燮面前说:“你先温习《小雅》,等我抽背完你们的书,就教你做如何入手破题。”
第28章
书塾里拢共只十五名学生, 大多是临到县试来这条街沾文气的, 没几个蒙童,都早早地主动来上学了。林先生又是心不在焉地收了作业, 随意点评几句, 待人到齐了便依次叫起来背书。
崔燮是进了书塾才开始读《诗》的, 算是林先生半个亲传弟子,又是个财主, 林先生待他比待那些学生更亲切, 仅有的三个小学生背完了《三字经》,便叫他上前背书。
不知为什么, 每次他起来背书、讲书时, 就有几个学生悄悄抬头看他, 还有人在下面摇头晃脑,学着他做口型背书。要不是这些人下课之后都老老实实的,除了有时喜欢在他面前炫耀诗文,别的都不敢多说多动, 他几乎要以为他们是想搞校园欺凌了。
不过话说回来, 天天在学渣面前显摆自己诗文做的好, 算不算冷暴力?
林先生点了昨天讲过的《南有嘉鱼》,崔燮背书之前下意识侧过头看了那几人一眼。四目相对,十几岁的小书生就慌慌张张的别过头,仿佛作弊让人抓了个正着似的,脸跟脖子都红了。
啧啧,这群书生的战斗力太弱, 空是有校园霸凌的心,都没那贼胆儿啊。
他心里摇了摇头,认真地背起书来:“南有嘉鱼,烝然罩罩。君子有酒……”他背书时习惯了原文与译文夹杂而下,而诗经集传中的译文跟四书相比特别短,背起来有种瀑布奔流直落的淋漓快意。
林先生也很欣赏这种背法,闭上眼睛听他从《南有嘉鱼》背到《彤弓》,点了点头,满意地笑道:“你背书的工夫可以了,不用我多敦促。待会儿你自己复习前面讲过的,今日就不讲新篇了。”
他唯唯而退,回到坐上听着林先生叫那些学的比他多的人上去,照样抽查背诵,布置下新题目让他们自己去作诗作文章。那些童生们只差一步就是秀才,并不需要先生手把手地教,林先生飞快地把他们打发掉,就叫崔燮上去单独授课。
出于现代人对八股文这种横霸明清两代的文体的敬畏,崔燮听课时比平常更认真,恨不能拿个小本记下笔记,以后时时回顾。
林先生也正襟危坐,对他讲道:“朝廷开恩科取士,判、诏、诰、表、时务策论不过是末枝,所依准绳唯有五经四书文。我不与你讲那些‘阐发圣人精意微旨’的虚话——咱们读书人做制艺文,为的就是中试!
“辟如去年的辛丑科会试,天下才子四千人云集京城。二月初九会试,三月十五殿试,这其间五房十几位考官要判四千人的三场考卷,一位考官一天要看多少卷子?他能用心看多少?也不过是匆匆一过,只看首场首义罢了!第一篇经义文作不好,后面的写得再好,那考官也是无暇细观的。”
他说得特别投入,跟说评书那么高低错落,声韵激扬,简直要站到椅子上似的。
当然,他最后没有真的站上去。不仅人没上去,连声音也低下来了,盯着弟子郑重地说道:“今日先给你讲破题。破题虽只是用三四句话点透题目之意,看着容易,但作起来却是最不容易的。所谓‘破题之前,文章由我;破题之后,我由文章’,你的立意深浅、腹中才学多寡、笔力高下,破题这几句中便可一览无余了。”
崔燮连连点头,眼睛睁得比平常还大,显出一副又深又长的双眼皮,如同画在眼上方似的。
林先生对他这态度十分满意,从桌上拿过一本程文集,随翻几页,指着其上“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瞟了他一眼:“这是乙未科解元王翰林济之公(王鏊)中试之文,你看看这文,这是天下文章的范式!我就以这篇文为例,给你剖析破题之法。”
崔燮站到桌旁,低头看着那篇文章,只见其开头两句写着“大贤论前圣欲集乎群圣而攒其旧服者,一忧勤惕厉之心也”。
他十分自觉地说:“这篇题目出自《孟子·离娄下》。意为周公想效法夏禹、商汤、周文王与武王这三代圣王:像夏禹一样厌恶会使人沉迷享乐的美酒而喜爱别人的谏言;像商汤一样执中庸之道,唯贤是取;像文王一样保养子民,已居王道犹求道若渴;像武王一样不慢怠亲近臣子,不疏远外方之臣。破题中‘忧勤惕厉’一词正出自朱子注释,以赞周公勤于政务,举凡先王善行必追而效之的德行。”
林先生点了点头:“四书背得不错。你可知为何原题中写的周公、三王,破题时却用大贤、前圣来指代?”
那是……因为自己写破题时的用词不能和题干重复?
他有点不确定,不敢说。但林先生也不用他回答,自己就捻着薄须讲了起来:“破题中不能带出人名,如三代圣王、文王、周公、孔圣皆须称‘圣’,诸子则以‘贤’,唯孟子既可称‘亚圣’,亦可称‘贤’。其余草木花鸟器用之类可以一‘物’字代称,总之破题时题目中的人与物都不可以写出原名,要代以经书中原有的别称。”
嗯……破题就像是现代写作文时的点明题意吗?崔燮不禁问道:“破题就是读明白题意之后,用自己的话解释一遍吗?”
林先生微微点头,“嗯”了一声:“简略说来便是如此,自前而后逐字逐义破的叫作顺破,反过来先破后文义,后破前文义的,叫作逆破。但并非说通就可,要抓住题目主旨,重在一个‘破’字。紧扣题面字眼逐字而破的叫作明破,若不露题面字眼,而另以一种说法指代之意的,则叫作暗破。王翰林这篇便是逐字直解周公效法先王施行仁政之举,算是明破。”
“再有破题时一个大忌,就是不能破到题中未有之句——你看这一句‘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你读题时要先记得这句题目于《孟子》中位于哪一篇、哪一句,然后将上下文贯通,明白其在文中之意,但破题时却不可牵连到上下文的文字。
“辟如你若在破题时点到三王是何人,所施四行是何物,这就算侵犯了题目上句,叫作连上;若是点到后句周公如何夜以继日思行善政,则称为犯下。你想那科举之时,考官、同考官判卷判得眼都花了,见了好的都无暇多看,见卷子先挑毛病,一眼看见你破题时侵犯上下文,是不是就赶快黜落了你,好少看一篇?”
是啊,小学生作文审题审偏了还得不了高分呢,会试这不到百分之十的录取率,题都答偏了还不干脆黜,有的是答得又正又好的等着录呢。
崔燮看他后面似乎还有许多要讲的,索性告了罪,回位子拿了个奏本式的自制笔记本,蘸着先生砚台里的墨汁开始记录。
林先生颇为赞许他这态度,把时文集侧过来摊在他面前,指着破题继续讲:“还有两大忌,就是破题时不能破完全题之义的,叫作漏题;或是虽破了全题字义,破题内容却生拼硬凑,不够浑融的,叫作骂题。能犯这两样错的,就说明你比那犯连上、侵下之错的学得好些,但到了考场上,也一样是连看都不看就黜落的下场。”
崔燮“唰唰唰”地往小本子上记着,写字时眼都不敢看纸,死死盯着先生,仿佛这样看着能听得更清楚些似的。
林先生又摇着头吟哦了一遍王鏊的破题,沉醉地道:“破题顾有破字、破句、破意三种破法,以破字为下,破句为中,破题中隐藏的圣人真意才是上品。你一个小学生,比不得王翰林那样的文章宗师,但破题时也要讲究文字简练浑融,堂皇气势,要有一口气贯通破题。若只将题目换个字眼,零拼碎凑成句,就落了下乘了。”
他摇头晃脑、慷慨激昂地说完了,忽然低头问了崔燮一句:“我这么说有些笼统,你学力还浅,未必体会得出来,我先给你讲几种破题的做法,你回去练一练,自己做过的才能体会的深。”
崔燮感觉到了庞大的家庭作业在向自己招手,心中微微叹气,低头应了一声:“是。”
林先生看着他说:“我先讲大题的做法,记下——破题可作两句,也可作三四句,但若求简明利落,最好就做成两句。或上句破题意、下句破题面,或上句破题面,下句破题意,如已矣也之类虚词,最好留在下句,上句不用虚词,方显得简明利落。
“如这篇探花文,便是上句破题面,下句破题意。上句紧扣本题逐字破解,下句则从本题散发至全章,以‘一忧勤惕励之心’之句承全章之旨,又不触及题外文字,极是清通简洁。当然你做破题时也可以上句提领全章之意,下句再扣本题。只是要小心,破题时可借题目上下句之意,万不要犯其字,落了连上侵下的大忌。”
崔燮一边点头一边猛记,脑海中的pdf也不断拉长,打定主意以后做作业、考试时都要把这些忌讳先拉出来读一遍,以免犯错。
林先生觉得这就讲得差不多了,见他也停了笔,便找他要来笔记,看着自己讲得哪儿有疏漏的地方,边看边说:“虽说童生试考的都是小题,可那些题是割裂截搭圣人文字而成的,若是初学做文就做那些,容易拘束才思。要做还是先从大题下手,才能宽阔胸襟,养出文章的气魄。我就从这篇时文集上挑几道大题给你留作功课,你一道题目破他三五个破题……”
他的话语忽然一断,眼角抽了抽,把崔燮那本笔记撂下,自然地转换了话题:“我再给你讲一个正破反破之法,你回去把这本会试程文前三篇的题目与破题抄下玩熟,自己再依次正破一遍、反破一遍、顺破一遍、逆破一遍,明天早上交给我。”
崔燮早被十二道破题震憾住了,完全没注意到他之前是漏讲了那两种破题法,只顾着屏气凝神、专心致志地听讲。
林先生又保住了师道尊严,讲得又痛快,对他这个尊师重道的学生更喜欢了,讲完之后还有些意犹未尽,觉得应该再多布置几道题才好。但他先已经说只破三篇,再追加也不太合适,于是去自己书房里取了一本沈度字的字帖回来交给崔燮,让他拿回家去,每天临二十页交上来。
作者有话要说:
修个bug,破题时不是不能和原题有重复的字眼,只是人、东西的名字要用代称,我写错了,大家当没看见好吗
第29章
林先生又叫了别人上去细讲经义, 批改写好的文章。崔燮夹着字帖和那本闱墨集, 麻木地回座位抄题目。下去时那几个叫他拿目光点过名的学生抬眼偷偷看他,这回却轮到他面无表情地的搞校园冷暴力了。
第一篇就是王鏊那篇, 林先生刚刚讲过;第二篇也是他的, 题目是《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第三篇则是李东阳的《由尧舜至于汤》三节。他摊开一张大纸, 在下面垫了垫格,规规矩矩的抄下题目和范文中的破题, 又在题目旁默写下前两题的前后句, 第三题的三节全部内容,最后换朱砂笔在正文后默了程朱注释。
这年代的破题还是以三四句为主。王鏊第一题破题是两句话, 第二题就是三句:“论古之圣人, 除天下之大害, 成天下之大功”。而李东阳那道由尧舜至汤,每隔五百年就有圣道传承的题目也是三句话破题:“圣人之生有常期,或传其道于同时,或传其道于异世”。
他把题目抄到纸上, 整篇文章记在脑中硬盘里, 然后上去把程文集送还给先生。回座之后就抓紧时间, 趁着刚才先生讲的知识点还新鲜热乎,对着那道《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开始憋破题。
原作者王鏊的破法就是顺破,他也先仿一个顺的吧。
原文本段之前有“孟子曰”,王鏊也写了“大贤”,那他也用个大贤,底下就好办了, 周公三王都是圣。
大贤论……不,不能跟人家的太一样了,就大贤述吧。前圣也要改,改成先圣就差不多了;群圣改用众圣;“缵其旧服”改成朱子注原文里的“人谓各举其盛”。前句破题面,后句就要破题意了。题意王鏊已经说了,圣人忧勤惕厉的心是同样的,那么他就稍稍改个说法,就……
“大贤述先圣慕群圣而继盛举者,以其道相类也。”
崔燮四指紧紧抵着笔管,极认真地将这句话记下来,自己反复读了几遍。
至少格式没有问题,内容上他真的已经尽力了。他就先放下做好的这题,接照逆破法,从后面的字眼开始破起。
四事,三王,周公,孟子。
倒推下来该怎么破呢?
他一时想不出来,索性打开笔记重新看了一遍讲义,忽然看到“上句破题意,下句破题面”这条,思路豁然打开——也就是说,只要把刚做出的那个破题整个颠倒过来,不就正好符合逆破的标准了?
只是纯粹颠倒破题前后语句顺序,写出来的东西又僵又怪,不是正经文字。还是得从朱子注释里理解这段意思,再把题面的破法也改一改,不要一个词一个词的翻译拼凑,也试着概括一下……
许久之后,他在纸上另起一行,写下了“道不因时世易变,此大贤所以言先圣德行,后圣继之者也。”
上一句化用朱子注中“时异势殊”,“理初不异”一句,说周公之道与三王之道本是一体相承的;而下两句则先写三王再写周公,也应该算是逆破了。
再来便是正破和反破。正破就是依照题目本意而破,和顺破其实是差不多的,只是并不严格要求破题顺序。反破则是按题意相反的意思破——原题是《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那么反破就是周公不思兼三王以施四事会怎么样?
可林先生刚讲过,连上、侵下都是大忌。也就是重复了圣人已说过一遍的话,或是在破题这句里提到了圣人还未说的言语,都算是破题不合格。
要求这么严格,这样歪曲周公行为的破题真能做吗?
他终于怀疑,林先生当时就是忘了讲怎么正破反破,讲完之后为了不让自己意识到这一点,就随口让他再做个正破反破,根本没过脑子。
他又做了一个正破的破题,“大贤论先圣之远效群圣者,以其仁道德行一也”,反破的题目索性留着没做,也没去问先生能不能。
反正明天交作业时先生还要点评,到时候见他没写,自会有一番说法。要是提前问了,先生想起来这不能写,又给他留个明破暗破各做一道的作业,那真的是要人命了。
今天暂且做个不完成作业的差生吧。
崔燮只写了九道破题,剩下的时间认认真真临了二十页台阁体,背完了《南有嘉鱼之什》最后五篇内容,回到家依然两手空空,不带家庭作业。
但既然已经开始学作八股文了,之前刘师爷送的那些时文集也该开始背起来了,还有戚县令特地送给他的那套《六先生文集》……要学的东西太多,要做的事也太多,时间不够用啊。
他对着满满一面墙的书叹了口气,伸手抽出一本县试案首文选翻看。
童生试的题目都是些割裂截搭的小题,破题精致奇诡,和他现在走的通解经义的大题路线不太相合。但县试都是要考小题的,早早晚晚他也得熟悉这种破题思路,于是耐下性子翻开那本书,只看题目和破题两句,印进pdf里以便随时揣摩。
这些优秀程文还只是要看的,唐宋八大家的文选就得背熟了。他这个穿越者不会写古文文章,只能从背诵开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背得多了,自己大体也能凑合着写写,再套上标准的八股格式,不敢说一定能写好,应该也就是篇规规矩矩的文章了。
崔燮毕竟是当了十来年优等生的人,对学习还是有点乐观精神的,当下重订了一张更紧张的时间表,只当自己要开始考八股文学的研究生了。
还是个在职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