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燃烧的海洋> 第一百五十二章 进攻型将领

第一百五十二章 进攻型将领

  虽然在伊朗战场上,蒋博文跟戚凯威唱了反调,还差点让戚凯威下不了台,但是不可否认,蒋博文是戚凯威的得意门生,深得戚凯威真传,与戚凯威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有着极为清楚的大局观。
  八月下旬,在得到代战区司令任命后,蒋博文首先让撤退到西部山区的伊朗军队主动骚扰美俄联军,并且通过以前的关系,即与虞世辉的关系,从伊拉克向该地区的伊朗军队提供支持与援助。
  当时,虞世辉已是陆军上将,以及中东战区司令。
  这种骚扰性的军事行动,对打击美俄联军没有多大帮助,但是能够最大限度的牵制美俄联军的作战部队。
  更重要的是,伊朗军队非常擅长打游击战。
  要知道,早在二十一世纪初,伊朗当局就制订了本土战略防御计划,把依靠山区进行的游击战放在了非常高的位置上。当时,伊朗甚至在革命卫队下,组建了专门的部队,长期进行游击战训练。虽然在第二次朝鲜战争之后,准确的说是在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伊朗的安全环境有所改善,但是伊朗当局没有降低对本土游击战的重视程度,因为伊朗的所有领导人都知道,即便能成为中国的友好国家,也很难在世界局势大体和平的情况下成为中国的盟国,也就不可能获得绝对的安全保证。
  长达数十年的游击战训练,对伊朗军队产生了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影响。
  在正面战场上,伊朗军队的表现非常糟糕,甚至可以说是一触即溃,即便在面对战斗力同样不怎么样的俄军时,也很难有令人满意的作为。可是一到敌后战场,伊朗军人就像脱胎换骨。用当时在伊朗指挥美军作战的格瑞斯将军的话来说,在山区里,伊朗军人就是很难逮到的山羊。
  当然,这个比喻有点不恰当。
  伊朗军人绝对不是吃草的山羊,而是吃肉的山豹。
  骚扰性战斗持续到九月初,不到十万伊朗游击队员至少牵制了一万名美军,以及大约五倍于此的俄军。
  在一些局部战斗中,伊朗游击队还取得了极为可喜的战果。
  比如在九月四日,伊朗游击队伏击了进入埋伏圈的一支俄军,在战斗中击毙了一百多名俄军官兵,俘虏了进三百人。战斗结束后,伊朗游击队员才发现,与他们交战的竟然是清一色的女兵!
  要知道,在伊斯兰文化中,女人根本不是战士。
  后来,这些俄军女兵被送到伊拉克,在二零五四年初被送到中国的战俘营,并且在俄罗斯战败之后,被首先遣返。
  事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俄罗斯动员了差不多两百万女性军人,而且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女兵被派往前线。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至少有五十万俄军女兵在战争中伤亡,另外还有大约十万被俘。
  从比例上看,俄罗斯是动员女性参军最多的国家,也是唯一让女性在陆军一线部队服役的国家。
  这显然与俄罗斯的特殊国情有关。
  根据俄罗斯当局在二零五一年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女性占比为百分之五十七点四,是世界上人口性别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仅次于日本与挪威。导致女性大大多于男性的主要原因不是男性出生率低,当时俄罗斯的男性出生率实际上稍微高于女性,根本原因是男性的平均寿命远远低于女性。根据这次人口普查,俄罗斯女性的平均寿命为八十二岁,而男性的平均寿命只有六十四岁。
  事实上,这与俄罗斯的传统文化有关。
  作为一个高纬度国家,酒、别是烈酒,早就成为俄罗斯文化的一部分,“伏特加”甚至成了俄罗斯的代名词。虽然没有官方的统计数据,但是根据一些民间机构调查,俄罗斯男性的酗酒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事实上,因酗酒、或者因酗酒导致的疾病,正是俄罗斯男性的主要死亡原因。
  在战争期间,这就导致了可以参军服役的男性严重不足。
  为了补充军队的作战损失,俄罗斯不得不大规模征召女性服役。
  要知道,在丢掉西伯利亚后,俄罗斯不但丢掉了相当于百分之六十的国土,还丢掉了接近百分之四十的人口。另外,到二零五三年六月底,俄罗斯已经在战场上损失了大约两百万军人。
  在只剩下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后,俄罗斯当局不得不让女兵上战场。
  当然,这也是俄罗斯的传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就动员了数百万女兵,还涌现出了大批战斗英雄,证明女兵不比男兵差。
  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西部山区的游击战打起来后,蒋博文在九月十一日下发了“向德黑兰进军”的命令,发动了“德黑兰战役”。
  主力,就是他带来的第十三集团军。
  进攻线路也出人意料:直接跨过卡维尔沙漠,在没有公路、没有铁路的情况下,让第十三集团军在三十六小时内强行军四百公里,在九月十二日夜间就到达了德黑兰郊区,并且攻占了瓦拉明。
  与此同时,协同作战的第一一三集团军向伊朗东北的马什哈德发起了进攻。
  这里,面向土库曼斯坦,驻扎了三个俄军师与一个美军装甲旅。正是这支部队,让土库曼斯坦不敢轻举妄动。
  当时,蒋博文采取了很多手段,来掩盖第十三集团军的行踪。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让美俄联军相信,主战场在马什哈德,中伊军团发起进攻是为了政治目的,即解除土库曼斯坦受到的军事威胁,让这个唯一没有参战的中亚国家成为中国的盟国。
  因为伪装手段高明,而且第一一三集团军确实在强攻马什哈德,所以蒋博文的目的达到了。到了九月十三日上午,美俄联军都认为主战场在马什哈德,并且把德黑兰以东地区的部队全都派了过去。
  接下来的两天里,蒋博文没有大打出手。
  主要就是,第十三集团军的后勤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当时只能用陆航的战术运输机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
  因为空运效率不高,所以需要时间来囤积作战物资。
  到了九月十五日,等到脱下伊朗军装、拔掉地面战平台上的伪装道具的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杀入德黑兰时,美俄联军才大梦方醒,意识到中伊军团的目的是夺取德黑兰,可是已经太迟了。
  在美俄联军回防德黑兰之前,第十三集团军就攻占了这座被伊朗军队抛弃了的城市。
  要知道,伊朗军队在撤离德黑兰的时候,几乎彻底炸毁了这座城市。
  从某种意义上讲,蒋博文进军德黑兰不是为了达到军事目的,而是为了政治目的,即让戚凯威相信,他在伊朗战场上发动大规模反击,不是要取得多大的胜利,而是要提振伊朗的士气。
  当然,这么做更重要的理由就是,伊朗战场上的反击,不会对大陆战场产生影响。
  要知道,当时戚凯威对在大陆战场上发动战略进攻,几乎达到了偏执的程度,即反对所有有负面影响的作战行动。
  如果蒋博文把握不好,肯定会受到戚凯威的责难。
  不管怎么说,他是陆军将领,就算庞跃龙暗中拉了他两把,他今后也得在戚凯威领导的陆军里混饭吃。
  当然,蒋博文管得了陆军,却管不了陆战队。
  或者说,陆战队怎么打,与他这个代司令没有直接关系,就算戚凯威要发火,也得把愤怒喷向庞跃龙。
  结果就是,在美俄联军杀回德黑兰的时候,两个陆战师在东线战场上发起全线反击。
  两个师的兵力不算多,而且东线长度差不多有一千公里,可是这条从伊土边境一直延伸到赫鲁德山脉的战线,几乎都在一马平川的沙漠或者戈壁上。虽然战线上的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极为简陋,但是两个陆战师也是全套地面战平台,而且有专门的陆战队航空兵提供空运支持。
  得益于此,两个陆战师打得像两个集团军。
  这下,美俄联军的麻烦来了。
  要知道,当时美俄联军的主力在面向胡齐斯坦省的地方,不管是去德黑兰、还是去东部防线,都有数百公里之远,而且糟糕的交通基础设施,限制了美俄联军主力装甲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更要命的是,如果去德黑兰,侧翼肯定会被中国军队突破,如果去东部战线,后路则有可能被切断。
  只是,蒋博文的处境也不大理想。
  别忘了,他手里总共也就只有两个集团军与两个陆战师。
  东线打起来后,他就没有预备队了。
  至于伊朗军队,蒋博文暂时还没有想到除了在敌后游击战场上,两百多万伊朗军人能够做出多大贡献。
  战后,就有人指出,蒋博文太嫩了,缺乏足够的经验,不然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问题是,蒋博文遇到的问题,根本不是他能解决的问题,因为不肯增兵的不是他,而是戚凯威。
  更重要的是,蒋博文发起这次进攻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围歼美俄联军。
  真要说什么的话,只能怪戚凯威过于重视大陆战场,忽略了其他战场,从而使蒋博文错过了全歼美俄联军,在伊朗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绝佳机会。当然,如果考虑到随后在大陆战场上发生的时期,也不能指责戚凯威,因为要是增兵伊朗战场的话,大陆战场上的局面绝对是另外一个样子。(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