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燃烧的海洋> 第二百一十三章 作战计划

第二百一十三章 作战计划

  有了强大的军队、充足的准备,还得有具有可操作性的作战计划。
  相对而言,作战计划正是最大的问题。
  战争爆发前,牧浩洋没有想过攻打澳大利亚,或者说没有把澳大利亚当回事,认为只要在战争初期夺得制海权,美国就会退出西南太平洋,澳大利亚也会明智的选择中立,也就不存在攻打澳大利亚的问题了。
  当时,牧浩洋有这样的想法并不奇怪。
  虽然从规模上讲,中国海军比美国海军稍微差了一点,但是中国海军的主要活动区域就是西太平洋与北印度洋,需要控制的海域仅为美国海军的四分之一,海上运输线的总长度仅为美国海军的五分之一。
  也就是说,在关键战场上,中国海军有把握夺得制海权。
  大战爆发后的第二次迪戈加西亚海战、马里亚纳海战与所罗门海战,都可以看成是这个因素的直接结果,即中国海军能够把兵力集中到某一个战场上,而美国海军却需要在极为广阔的战场上作战。
  可惜的是,开战时,美军的突然打击,使牧浩洋的美好设想落空。
  事实上,到了二零五三年下半年,牧浩洋仍然没有考虑过攻打澳大利亚,依然认为通过夺取制海权,再进行战略轰炸,加上战略封锁,就能促使澳大利亚投降,根本没有必要攻打澳大利亚。
  从军事层面上讲,牧浩洋的想法没有错。
  虽然澳洲是一座大陆,却是面积最小的大陆,而且这座大陆上只有一亿人,还无法产出全部的必须物资。全面战略封锁,加上高强度战略轰炸,足够让这块大陆上的人明白战争是怎么回事。
  问题是,通过战略封锁与战略轰炸来达到目的,至少需要一年。
  当然,这还是最乐观的估计。
  此外,战略封锁与战略轰炸的代价也非常高。
  比如,在战略封锁期间,中国海军肯定得在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上各保留一支舰队,而且舰队的规模还不能太小。更重要的是,美国肯定会想方设法打破中国海军对澳大利亚的战略封锁,因此中国海军就得随时准备在西南太平洋、或者印度洋上与美国海军决战,从而牵制住了中国海军的主力舰队。
  战略轰炸方面,澳大利亚有较为完善的防空体系,还有大批战斗机,并且有自行生产战斗机的能力,美国还能够通过斐济、新西兰等岛屿,向澳大利亚派遣战斗机,而中国空军部署在东南亚的战斗机,最多只能覆盖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无法全程掩护,轰炸机的损失率肯定非常惊人。
  只是,在牧浩洋看来,这些问题与避免登陆澳大利亚带来的好处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当时,牧浩洋让庞跃龙提交了一份攻打澳大利亚的报告,而庞跃龙估计,需要在这座大陆上投入至少五百万军队,其中地面部队在两百五十万到三百万之间,而且得准备牺牲二十万到三十万官兵。
  要知道,在大战的第一年(二零五二年十月到二零五三年十月),中国动员的兵力也就只有五百万,而且战斗伤亡不到五十万,阵亡将士不到二十万。如果在澳大利亚牺牲二十万官兵,牧浩洋宁愿选择以战略封锁、战略轰炸的方式来打垮澳大利亚,而不是用军人的鲜血与生命来换取胜利。
  可惜的是,军事必须向政治让步。
  如果有攻打澳大利亚的政治需要,那么军事上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最终,让牧浩洋决定攻打澳大利亚的,正是政治上的需要。
  问题是,在这个时候,牧浩洋手里没有一份用于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计划,甚至没有相关的作战计划。
  事实上,后来攻打所罗门群岛的作战计划,都是临时制订的。
  可以说,这是中国在战争准备上最大的问题,即没有充分考虑到这场战争广阔性与全面性。
  由此产生的结果就是,在二零五三年底,牧浩洋才着手制订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计划。
  当时,在这个问题上,海军与陆战队的分歧比较明显。
  庞跃龙坚持原来的打法,即首先夺取前进基地,再渡海登陆,直接攻打澳大利亚的东部地区,登陆场选在布里斯班附近,或者更靠南一些,以避开珊瑚海西南的大堡礁,在夺取一座大型港口之后,沿着澳大利亚的东部平原向南与向西推进,攻占澳大利亚人口与大城市最集中的东南地区。按照这个计划,陆战队在初期需要投入十二到二十个陆战师,动用八支登陆舰队,海军则需要夺取珊瑚海与塔斯曼海的制海权,对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军事基地进行前期轰炸,并且在陆战队深入内陆、建立起前线机场之前,全程掩护陆战队作战,为陆战队提供火力支援。
  这只是总体设想,肯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细节部分。
  比如,前进基地设在哪?
  虽然庞跃龙认为所罗门群岛就足够了,但是牧浩洋却不这么认为,因为所罗门群岛离布里斯班有差不多三千公里,超过了战术航空兵的掩护范围,穿越珊瑚海的运输航线也极易遭到破坏。
  事实上,前进基地就是最大的问题。
  原因就是,在澳大利亚东面,离澳大利亚本土最近的大型岛屿,即新喀里多尼亚岛都在一千五百公里之外,而且到澳大利亚东南的悉尼超过了两千五百公里,在合适的距离内根本没有可供陆战队作为前进基地的大型岛屿。
  后来,庞跃龙修改了作战计划,提出首先攻占塔斯马尼亚岛,然后直接在澳大利亚东南角直接登陆。
  显然,这个计划也非常疯狂。
  塔斯马尼亚岛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岛屿,也是西南太平洋上除新西兰的南岛与北到之外最大的岛屿。暂且不说塔斯马尼亚岛上有多少守军,仅仅是控制这座岛屿就需要数个陆战师。更重要的是,塔斯马尼亚岛在塔斯曼海西南,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分界线上,中国陆战队需要跨越珊瑚海与塔斯曼海,奔袭数千公里才能登上塔斯马尼亚岛。就算占领了塔斯马尼亚岛,以这里为基地,也得首先把物资送过去,然后再送往澳大利亚。结果就是,海运航线增加了数千公里,作战压力有增无减。
  到最后,庞跃龙也不得不承认,直接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登陆的可行性不高。
  这下,就只能在澳大利亚北部地区登陆了。
  当然,在澳大利亚西部地区登陆的可能性也不大,问题与在东部地区登陆一样,缺乏前进基地。
  当时,庞跃龙仍然抱着传统打法,认为应该选择澳大利亚的西北角。
  原因很简单,虽然澳大利亚东北角离所罗门群岛最近,而且向南推进一千多公里就能到达布里斯班;而在西北角登陆,就算能控制达尔文港、珀斯港,也需要横跨整个澳洲大陆才能到达澳大利亚东部地区。但是澳大利亚东北角东面是大堡礁,到处都是浅滩暗礁,无法让登陆舰队进入,无法建立海上登陆场;西面则是被陆地三面包围的卡奔塔利亚湾,登陆舰队极易遭到打击;如果让舰队集中到阿拉弗海,则只能在东北角的最顶端登陆,通往内陆的道路很有可能被美军堵死。
  直到这个时候,牧浩洋才提出放弃传统战术。
  具体时间,应该是在二零五四年初,也就是所罗门群岛血战打响之后。
  让牧浩洋产生这一想法的主要原因,就是陆战队在所罗门群岛上,已经证明可以用空运支持地面部队作战。
  紧接着,陆军在大陆战场上发动了哈萨克斯坦会战与伏尔加格勒会战。
  在这两场大型会战中,空运部队都有极为惊人的表现,承担了大部分运输任务,成为地面进攻的有力保障。
  这些,都让牧浩洋相信,空运部队在跨越海洋之后,依然能支持地面部队作战。
  所幸的是,说服庞跃龙不是什么难事。
  当时,庞跃龙也急于想攻打澳大利亚。别忘了,戚凯威在五月底才离开陆军司令部,而庞跃龙与戚凯威一向水火不容。看到陆军在大陆战场上高歌猛进,庞跃龙只想早点率领陆战队攻上澳洲大陆。至于用什么方式攻打澳洲大陆,庞跃龙并不在乎,只要能够让陆战队攻上澳洲大陆就行了。
  也就是说,直到二零五四年初,牧浩洋才基本上确定了攻打澳大利亚的作战行动。
  事实上,即便到这个时候,牧浩洋手里也没有一份可以实施的作战计划,因为在确定以空运为主的作战方式之后,在进攻线路上,他与庞跃龙又发生了分歧,而且这次两人的观点恰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对调。
  庞跃龙认为,既然不用进行两栖登陆,就应该直接攻打澳大利亚东部地区。
  牧浩洋却没有这么乐观,毕竟这是第一次跨海实施的大规模空中进攻,所以他认为应该保守一些,比如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上岸。这么做,可以尽量避开集中部署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的美军航空兵。
  如同两栖登陆需要考虑敌人的舰队一样,空中进攻肯定得考虑敌人的航空兵。
  到二零五四年五月,一件突发事情,最终让牧浩洋做出了决定,采纳了由庞跃龙提出作战方案。(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