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你来喂
墨挽歌左肩上的伤口已经结痂,快要好了,不过结痂了也还是包着药布。她只穿着一身绯色系裙,外面披着一件碧色外裳,脚上也只是趿了鞋。
半盏茶的时间,赵元休就脚步虚浮地走进来了。进寝殿的时候,脚踢到门槛差点摔倒,幸好旁边的小福子眼疾手快地扶住了。只是赵元休才一站稳了,便挥手甩开小福子的手。
小福子紧紧跟在他的身后,双手一直要扶不扶的,显得十分的局促。
赵元休喝多了酒,起初还没什么,过了这么一会酒劲上来就难受了。脸上带着深色的红晕,眼神也变得迷离恍惚起来。
“太子妃娘娘,殿下这儿在席上喝多了酒,非要过来您这儿。”小福子苦着一张脸解释,扯了嘴角露出歉意的笑来。太子这个时候过来是扰了太子妃休息,一个大着肚子的人照顾一个醉酒的可不容易。无奈太子自己愿意啊,谁能忤逆太子?
墨挽歌站在床榻前头,看着踉跄着往自己这儿走的赵元休。脸色说不上好或坏,只是连那双眼眸也半点情绪都没有,叫人看得没由来的心慌。
赵元休走近了,他好不容易站定了,挑着眉认真辨认着什么,半晌出声道:“太子妃……”
他说话时,酒味愈发浓重。墨挽歌不由自主地往后退了一步,抿了抿嘴。
赵元休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然“呵呵”笑了起来。站不稳了踉跄一步,脑子还没发出指令呢,手已经先一步伸出,拉住了墨挽歌的手腕。
他下手一向是没轻没重的。墨挽歌挣了一下没挣开,便没动。垂着眼睛看着跌坐在地上的人,低声说道:“殿下,扶你上床歇息好么?”
赵元休坐在地上脸朝着地,不知道咕哝了一句什么,说得太小声没听出半个字来。拉着墨挽歌的手却没放开,垂着头昏昏欲睡的模样。
墨挽歌闭着眼睛叹口气,叫小福子过来帮忙。好容易,才将酒醉的人送上床榻。
小福子看着被放在床榻上、却又睁开眼睛的太子,一个头两个大,试探着问一句:“殿下,那奴才先退下了?”
赵元休看也不看他,他压着自己的衣服,于是勒得难受,便气急地暴力扯开衣裳。怎奈做工精细的外裳怎么会被容易扯坏?扯了好一会,非但没扯开衣服,还累得他自个儿气喘吁吁。
墨挽歌瞥了身后的赵元休一眼,看向小福子,看似随意地说道:“今儿晚上的宴席,听说皇上给殿下赐婚了?”
“是。”小福子猫着腰,心想着,太子妃这语气,分明是早知道了这事,不知道是还想知道什么。
“皇后娘娘满意这门亲事,今儿元宵,倒是个好时机……”墨挽歌坐在床沿,许久不见阳光,双手虽白皙可透着一层灰白,她开始给赵元休解开外裳。
她不咸不淡地评论了一句,也没说别的了。这倒是让心有戒备的小福子愣了愣,他还以为太子妃会趁机问什么呢。
赵元休躺上床就是一直睁着眼睛的,墨挽歌的动作轻柔,给他解外裳的全程都是顶着他的目光。赵元休的目光炯炯,仿佛是饿狼紧盯着食物似的,弄得墨挽歌心烦意燥,只解开了外裳,就转过身了。
正好玉盏端了醒酒汤进来,墨挽歌就遣退了小福子:“你退下吧。”
“奴才告退。”小福子行了礼,后退了两步才转身离开。与玉盏错身而过。
墨挽歌从床沿上起来,一边走去桌子,一边说道:“姑姑伺候他喝吧。”
玉盏自然是没拒绝的。她先将醒酒汤放在一旁,扶了人坐起来——这将人扶起来就折腾了好一会。可没想到问题会在后头,玉盏将一勺醒酒汤送到嘴边了,赵元休却死活不愿意开口。
墨挽歌看向他这幅模样,不由得皱了皱眉头。这还是第一回看他醉成这幅模样,摸不清他明儿清醒过来还能不能记住今日的事情。如果不记得的话就好办了,直接将人拍晕叫他睡过去也行。可如果记得的话……
“殿下,您喝几口汤吧!喝了汤,明日醒来才不会头疼。”玉盏还是举着勺子,好言好语地劝道。
赵元休继续看着桌子前的人,摇头,顿了顿,继续摇头。
墨挽歌看着他眯起眼睛,心道他做出这些宛如孩童的动作,肯定是没了意识的了。没意识的话,肯定也记不了事儿的。
“你给……嗝……本宫滚开!”赵元休忽然回头瞪了玉盏一眼,本该很威严的一句命令,无奈中间打了个酒嗝,威严程度大打折扣。
玉盏回头看了墨挽歌一眼,道:“要不奴婢把醒酒汤拿下去,直接让殿下歇息好了。”
墨挽歌一直盯着他,赵元休正抬手抓头发,瞪着玉盏……的侧脸。
“明日醒来,便说是他自己不愿意喝的,躺下就睡着的。那姑姑,你把汤喝少一点,别待会被外头的小福子瞧见了。”墨挽歌赞同地点头。
玉盏颔首,主仆二人达成共识。于是玉盏从床沿上起来,退后几步正要喝呢……
“你来喂本宫!”
赵元休指着坐在桌前的墨挽歌,又看了一眼玉盏……手上的醒酒汤。
墨挽歌慢慢咬着唇。
“姑娘?”玉盏端着碗,一手还拿着勺子呢,喝也不是不喝也不是,只得询问一句。
墨挽歌缓缓呼出一口气,勉强扯了个笑容出来,“行,我来喂。姑姑,你拿给我吧。”
她又回到床边,坐在方才的坐的地方。随即接过醒酒汤,拿着勺子搅了搅,随意舀了一勺送过去。
赵元休张嘴就吃进去了,咀嚼的时候半眯着眼睛,比平时要温和许多。
等了一会,墨挽歌又抬起勺子,赵元休便也张嘴吃进去。于是一人喂,一人吃,一碗醒酒汤很快就见底了。
墨挽歌转身将碗递给玉盏,又转着有些麻了的手臂,吩咐道:“姑姑,你帮我拿件厚一点的大氅出来,再添点银丝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