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综合其它>农家小福女> 农家小福女 第1245节

农家小福女 第1245节

  不然,牛刺史也最多是失职,按照大晋律,他最多是被罢官回家。
  朝廷律法对官员素来是更宽容的。
  杨和书特意在京城多留了一段时间,不仅是为了跟朝廷要援助,也是为了让夏州的人冷静一下,将这些后续进行完毕。
  他在夏州,矛盾就只会集中在他身上。
  他不在,崔氏又搬到城外庄子里闭门不出,示人以弱,别说他们还有人手操作,就是没操作,以世人多同情弱者的尿性,他们最后也会被转移开仇恨。
  杨和书直到大理寺做出判决,牛康启程从京城回夏州去,估摸着他快到夏州时他才启程回去。
  果然,他刚回到夏州就听人说牛康回到夏州后就被人套了麻袋打一顿,然后不到三天,牛家就从夏州城搬离了。
  因为他们搬出刺史府后住到了自家的一个别院去,就是别院整天被人往里丢东西。
  不仅有人往墙上泼粪和涂抹脏东西,还有人将一些旧衣服往院子里丢,上面涂抹了一些黄色的汁液,牛家人怀疑是天花的痘汁,因此害怕得不行。
  当然,最后县衙查过,那不是天花痘汁,所有天花时期的衣服被子等都彻底的清洗或焚烧了,那种要命的东西,除了满宝收集了不少外,其他人都是有多远就躲多远,怎么会留?
  反正等杨和书回到夏州时,当地百姓最激烈的情绪已经过去,不仅普通百姓,连那些士绅都觉得,真要把夏州城交给牛刺史,那还不如交给杨和书。
  至少杨和书不会公报私仇,且有他打理夏州,夏州城接下来两年应该会慢慢变好吧?
  不过百废待兴,现在杨和书也很忙就是了。
  “现在不管他们心底怎么想,我们面上还是挺和气的,我说话还算管用,”杨和书和满宝白善道:“不过,利益当前,我们肯定不会有太多情分的,所以你们要是往草原上去,尽量避免出事,不然我能求的人也就只有龚将军了。”
  满宝道:“有龚将军就可以了,兵权在手,相当于整个夏州都在您的控制下,还怕什么?”
  这孩子一如既往的直接。
  杨和书笑了笑,问道:“你要检查哪些病人?”
  “三拨吧,学嫂他们这一拨,平民百姓,中间用的不是很好药方的那一拨,还有军营里的人,我想给他们问诊一次。”
  崔氏他们好说,往外发几张帖子就行,之前满宝在别院里救治的病人自会主动找上门来,平常的那一拨的话……
  杨和书略一思索便道:“我从县衙里调名单吧,直接让里正通知人去县衙看诊,不然传出去,只怕涌来的人太多。”
  满宝点头,“家境略好,家境一般,家境贫困的三三四。”
  杨和书表示明白。
  第2135章 复诊
  周立如看了一下时间,提醒满宝已经过了午正,满宝就看了一下下一个病人,见是个颤颤巍巍的老者,就和周立如道:“看完下一个再休息。”
  周立如应下,坐在一旁向后招手,老者就上前。
  周立如就问他的姓名,是哪个里或哪个村的,等在册子上找到了人,周立如便将他的名字户籍记下,然后开始摸他的脉询问起最近的身体状况来。
  等她问完,满宝也看完了手上的病人,还给对方开了个药方,和她道:“没有后遗症,但你有孕了,这是安胎药,你有些体虚,回去喝上一旬的药,然后多吃肉蛋,菜蔬也不要少吃。”
  病人又惊又喜,“我,我有身孕了?”
  满宝点头:“应该有七十二天了,不一定准,是根据你上次月事来算的。”
  病人眼泪就滚下来,“那个从来就不准的,三四个月才来一次也是有的。”
  满宝知道,有些人体内血气不足,就会这样,但只要规律,也不是非常严重的病,不过到底对身体有碍。
  可保证营养饮食,并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更别说吃药了。
  见过的病人越多,满宝越知道这一点儿。
  想了想,她干脆扯出一张纸来,一口气写了好几个膳食方子给她,道:“这是养胎和养气血的膳食,你可以拿回去,不论是产前还是产后都可以吃。”
  病人拿着纸,认不出上面的字来。
  满宝道:“主要是用鸡蛋,你家里多养几只鸡下蛋就好,别小看鸡蛋,它的营养不比肉少多少。”
  她告诉她这几道菜怎么做。
  满宝是不会做菜,但她手上的膳食方子不少,包括药膳的方子也有不少。
  她只是不会做出来而已,但病人会呀,绝大多数妇人都会,听一遍她们就能记下。
  果然,满宝一说完她就记住了,只是她说的什么山药之类的东西她不认得,所以她珍而重之的将方子折起来收进怀里,决定拿回去给村里认字的人再看一看,到时候去药铺里买一些回来。
  周太医说这东西不贵,药可以当菜吃。
  满宝等她走了便开始给老者检查身体,半响后确定他也没有治疗天花的什么不好后遗症。
  不过老人身上有毛病是正常的,满宝在他后背和后腰上按了好几下,老人哎哎叫了两声,然后再起身就感觉好受了许多。
  满宝道:“您没事儿,回去好好休息吧。”
  老人就眯着眼睛笑起来,转身看向一旁,一个小少年立即拎着一个篮子跑上来。
  老人将篮子放在满宝的桌子上,笑眯眯的道:“周太医,这是小老儿给您的鸡蛋,小小心意还请收下。”
  满宝一早上收到过不少礼物,照常推辞道:“老人家,我现在不缺吃的,您拿回去吧,正好给自己补补身体。”
  老人却已经扶着孙子的手转身要走了,他道:“您不缺是您的事儿,我送是我的事儿,您只管收下。”
  说罢健步如飞的走了,一点儿看不出刚才颤颤巍巍的样子。
  满宝张大了嘴巴,她这是看走眼了?
  老人一走,已经有衙役上前通知今日上午的诊断先到这里,大家可以先去用午食,过了未时再回来……
  于是队伍中有不少人提了东西飞速的跑上来,强硬的将东西塞在满宝和周立如手里,或者直接放在桌子边上就跑。
  周立如连连推辞,“我们是真的用不上……”
  但大家根本不听他们的,放下东西就走,有的连队都不排了,直接飞速的离开。
  满宝就叹气,“算了,收下吧。”
  周立如只能招呼着衙役们上来帮忙,送来的东西大多是鸡蛋,菜蔬和米面,都不多,不是一篮子就是一小布袋。
  布袋大多是只有三四斤的模样,但不论是米还是面都是雪白雪白的,显然是上等的好东西。
  这东西在一般人家里平时也都不舍的拿出来吃的。
  每一个人送的东西都不多,但耐不住送的人多呀,桌子上全放满了东西,围着桌子的旁边也都放满了。
  周立如一边收一边问,“小姑,这些东西怎么办?我们要带着走吗?”
  满宝道:“都送回刺史府吧,到时候我们选一些带上就行,其他的交给学嫂来处理。”
  她道:“我昨天似乎听谁说学嫂让人收拾了夏州城里的善堂,收养了许多灾后的孤儿,这些东西可以都送到善堂里去。”
  崔氏也是这么想的。
  看到满宝带回来这么多东西,她略一思索便也想到了这个地方,她道:“天花之后,有好些孩子的父母亲人都死了,他们回族里也是要吃百家饭长大,而有些孩子是整个村子都遭难了,回村子里也是大孩子养小孩子,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要变成乞儿,所以我让人收拾了善堂把他们都养在里面。”
  满宝问:“学嫂打算怎么安排他们?”
  崔氏笑道:“我决定串联一下城中的富户,到时候让人多捐献一些东西,加上衙门要补贴,应该可以养他们几年,等他们年满十四就可以回原籍分地耕种了。”
  “那也得好几年的时间呢,这几年他们在善堂里干什么?”刚从善堂里转了一圈的白善回来,闻言道:“我去看过,里面的孩子,小的才两岁左右,大的十二三岁的也有,也就是说,他们会在善堂里呆两年到十二年左右。”
  “两年的时间说着短,但其实对于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每一天都很漫长,学嫂要是不能妥善安排他们,恐怕他们留在城里最后也是变成乞儿或混子。”
  崔氏惊讶了一下,然后道:“善堂有时候会接一些拆洗搓麻的活儿给他们干,一般不会很空闲的。”
  白善摇头,“我今天看到了,十二三岁的少年怎么可能天天坐在善堂里拆洗搓麻?而且这种活儿看了就会,只是废手,赚的也不多,对他们的将来一点儿益处也没有。”
  崔氏闻言顿了一下,然后问他,“那你有什么建议呢?”
  白善便笑道:“学嫂既然有心,何不给他们请几个先生,教他们一些东西,让他们有谋生的手段,将来离开了善堂也不会给夏州城增加负担。”
  第2136章 建议
  崔氏半晌没说话。
  善堂里不仅有孩子,也有守寡被赶出来没有生计的妇人,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只是因为这一次天花病疫,孩子的存活率更高,所以收入了更多的孩子而已。
  现在善堂里的人数是灾前的四倍左右。
  崔氏是觉得杨和书太过劳累,而且她也是真心疼里面的孩子才接手善堂的。
  但她认为保证他们吃穿,让他们长到十四岁后回家去分田地就已经是极限了,可白善说,还要给他们请先生?
  崔氏揉了揉额头,觉得自己的嫁妆只怕要不保。
  不过,因为这是白善的提议,因此她虽头疼,但还是问道:“你想给他们请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
  “读书识字花费太大,不过学嫂要是有心挑选几个特别聪明机灵的培养起来也好,将来说不定还能给学嫂帮把手。”
  崔氏挑眉,“不是读书识字?”
  白善道:“可以教他们些木工,缝制或绣工,算术也不错,还有种地,这些都可以学的。”
  崔氏惊讶,“种地?”
  白善点头,见她一脸惊讶,他便也一脸惊讶,“学嫂不会以为他们都会种地吧?”
  他道:“种地没那么容易的,他们都还是孩子,肯定没来得及学,比如农时,何时播种,何时插秧,何时施肥,何时浇水,怎样判断庄稼是有虫,有什么虫,这些都是要跟老农学的。”
  “他们要是父母长辈还在,这些东西他们自然会在劳作中一点儿一点儿学会,但现在他们失亲,那这些肯定不知道。”
  崔氏:……她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呢,毕竟,跟着做就是了。
  白善却不这么认为,他是在村子里长大的,就算是每年都看一次,但到第二年,他还总是会判断错误。
  就算是到现在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岳父能够蹲在田边伸手摸一把泥土就知道该下种,霜冻不会把种子打掉。
  但是,周大哥几个就是能学到这本事,而周四哥则是直言不讳的说过,“这本事现在学到的只有我大哥二哥和三哥,我目前还没学会。”
  老周头更是直接道:“要是让老四老五和老六自己做主种地,不到三年他们就得打补丁饿肚子。”
  显然,种地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就是周四郎他们种了这么多年也不能独立完成一整个农时。
  “既然想着等他们年满十四就分地给他们耕种,那就得保证他们自己会种地。”
  白二郎对善堂里的孩子很同情,道:“种地可辛苦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