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请长缨 第256节
大型水轮机的建造是世界难题,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型水轮机的部件过于庞大,寻常的机床完全无法完成加工任务。以三峡电站的70万千瓦机组来说,其中一个顶盖的重量就达到410吨,直径14米。如果加上加工时候用于支撑的部件,机床要承受的重量高达500吨,这远远超出了国内现有各型机床的加工极限。
国内各家大型机床企业都接到用于水电机组加工的重型、超重型机床的研制任务,相比一座水电站动辄上千亿的投资而言,一台机床几千万的研制经费实在算不上什么。而一旦掌握了这些重型、超重型机床的设计和制造能力,中国的机床技术水平又将跃上一个新台阶。
临机同样接到了这样的任务,分配给临机的,是一台16米数控单柱移动立式铣车床和一台超重型数控双龙门移动式镗铣床。
于晓惠以临机集团副总工程师的身份,担任了这两台机床的总设计师。她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历时两年,先后解决了设计、生产、装配等环节的一系列困难,最终把两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设备交给了用户的手上。
随后,于晓惠又带着她的团队来到了施工现场,帮助解决水轮机部件加工过程中的各种技术问题。
考虑到大型部件运输不便以及其他的一些问题,部件现场整体制造成为水电建设的一种新规范。水电建设现场的条件与工厂有所不同,厂房的工位布置和设备组合都需要进行精心设计。于晓惠凭着在82厂学到的系统工程技术,把现场管理得井井有条,生产效率比从前提高了三成以上,从而赢得了业主方和施工方的一致好评,也成为获得“项目建设突出贡献奖”的唯一外来人员。
乌蒙水电站首台77万千瓦水轮机组转子吊装,是一个重要的技术节点。转子吊装成功后,国家几大部委联合在现场举行了庆祝仪式,于晓惠与其他获得突出贡献奖的人员一道,披红挂彩地上了主席台,接受了领导的嘉奖,随后便是蜂拥而上的记者们的采访。
由于模范们身边挤了太多的人,有些凑不上前的记者,便开始在会场上寻找其他的新闻点,作为报道花絮。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发现了坐在台下的苏化,于是便有十几个人涌上前来,请他以“家属”的身份发表几句感言。
苏化前来参加庆祝仪式,其实有些偶然。他原本是到西南这边来参加一个技术论坛的,论坛结束之后,他便顺路到工地来看望于晓惠,结果正赶上了庆祝仪式,于是也跟着来到会场,据说是专门来为老婆喊“666”的。
尽管两个人都已经不再是少年,苏化自己也已经进入国内富豪榜,是倍受媒体追捧的青年才俊,但他在于晓惠面前的舔狗属性丝毫也没有减退,这几年似乎还有一些强化的征兆。
于晓惠对于老公的这种呵护,嘴里满是不屑,心里却是颇为受用的。她带着苏化来到庆祝仪式现场,向别人只介绍说这是自己的爱人,同时享受着他人的恭维与祝福。记者们听说这位年轻貌美颇具传奇色彩的驻场女总工程师带着家属来了,一下子就嗅出了新闻点,于是便把苏化当成了采访的重点。
“于先生,过去人们总说,在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默默奉献的女人。于总工是一位成功的女士,在她的身后,也离不开你的默默奉献。请你谈谈,你是如何支持于总工成为一位成功女性的。”
一位记者把话筒一直杵到了苏化的鼻子底下,等着他曝出一些能够吸引眼球的猛料。
“于先生……”苏化满脸郁闷,劳资啥时候成了于先生了?想来记者也是有着惯性思维,张先生的夫人可以称为张太太,那么于女士的先生自然就叫于先生了。
“谢谢,我姓苏……”苏化解释道。
“哦哦,对不起对不起,苏先生,是我弄错了。不过,能不能请你回答一下我前面的问题。”
“你前面是什么问题?”
“就是……你是怎么支持于总工成为一位成功女性的。于总工今天获得的军功章上,是不是也有你的一半?”
“这个嘛……,其实,晓惠的成功,完全得益于她自己。事实上,从我们认识到现在,一直都是她在帮助我,我对她的关心很少,这让我非常惭愧。”苏化极其低调地说道。
“苏先生太谦虚了。”另一位记者说,“苏先生,能不能请你介绍一下,你和于总工是如何认识的,你是她的大学同学吗?你也是研究机床的吗?”
“我和晓惠是中学同学。她是班上的学霸,而我则是班上的学渣。后来她考上了清华大学,而我只上了一个委培的大专。”
“哇!居然这么浪漫!”记者假意地惊呼着,心里涌上来的却是一缕不屑。
合着于总工的先生只是一个委培大专毕业,看他这一身装束挺高档的样子,脸上还戴着一副遮住半边脸的墨镜,是一个很贵的牌子,没准就是专业吃软饭的。
刚才的表彰会上,领导还专门点了于晓惠的名,称她是撑起中国工业脊梁的人,想来于晓惠未来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眼前这位苏先生的软饭事业应当也会很光明吧。
“那么,苏先生,平时在家里,是你做饭还是于总工做饭呢?”有人不怀好意地问起了生活细节。当然,这样的细节未来也是可以写在报道里的,比如塑造一下于晓惠的柔情一面,或者描写一下“于先生”对于总工的温馨支持。
苏化笑笑,说道:“其实,我和晓惠平时也是聚少离多。我的单位在渔源,而且经常出差。晓惠的单位在临河,这一年多时间又一直在乌蒙电站这边。家里的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帮着带的。”
“原来是这样。”记者们赶紧在本子上记着,这可是很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内容。
“苏先生,我觉得,你应当想办法调回临河去工作,这样也方便照顾于总工的生活。于总工是咱们国家重要的人才,临机集团这么大的企业,理应为她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的。”有记者开始献计了。
“听听,苏化,连记者都看不下去了。”
人群外传来一个声音,众人回头看去,却是刚刚接受完采访的于晓惠走过来了。她听到记者的话,忍不住向苏化调侃了一句。
大家让开路,让于晓惠走到了苏化面前。苏化一扫刚才在记者们面前的慵懒神态,殷情地走上前,帮于晓惠抻了抻略有些皱的衣服,又递上一瓶拧开了瓶的矿泉水,说道:“晓惠,热了吧,来,赶紧喝点水……”
记者们齐齐地发出惊呼,闪光灯顿时就亮成了一片。
“其实,苏化对我的工作非常支持的。”
于晓惠接过水喝了一口,然后伸手搭在苏化的胳膊上,向众记者说道:“苏化自己的工作也非常忙,但对于我的工作,他非常支持。我们在设计16米数控机床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很多国外的资料,有一些资料就是苏化托他们在国外的客户帮忙弄到的,为此还花了不少钱。
“此外,我们在设计双龙门镗铣床的时候,遇到的最大的一只挡路虎就是两坐标摆角铣头的三维建模。我们临机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有限,是苏化把他们公司的三维建模团队全部贡献了出来,才帮助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还有这样的事!”记者们震惊了,看来这位“于先生”也不是吃软饭的嘛,他的公司手里居然有一个比临机还强的三维建模团队,而且听起来,这个公司似乎还是这位“于先生”拥有的。
“等等,于总工,你刚才说,苏先生的名字是叫苏化,难道他是……”
终于有人后知后觉地发现了其中的奥妙,苏化,普通人对这个名字可能还有些陌生,但这些搞财经产业报道的记者,又有谁没听说过苏化的大名呢?
众人再仔细一看,这身材、脸型,可不就是苏化吗。他们过去没采访过苏化,但在报纸、电视上可真没少见过这位大神的形象。
大河无人机,这也是堪称中国名片的一个品牌啊,闹了半天,于总工的先生居然就是苏化!大家真是瞎了狗眼了!
错愕之际,众人又兴奋起来了。
哇咔咔,还有比这更劲暴的新闻吗,有记者在脑子里已经把新闻标题都拟好了:
神雕侠侣——大河无人机和16米数控机床的传奇情缘!
第531章 你们有啥必要去搭理他
“老八,你可把我给坑苦了。”
京城一家饭馆的包间里,一位有些英年早秃的斯文汉子向唐子风抱怨着。
包间里有十几个人,年龄相仿,看起来也都有点“成功人士”的气质,只是相互之间的称呼还带着一些孩子气,叫排行或者叫绰号啥的,间或有称呼官衔的,听起来也有些阴阳怪气,显然是称呼者没把对方的官衔放在心上。
这是唐子风大学同学的一次寻常聚会,聚会的名义正是欢迎那位秃顶汉子来京城出差。酒过三巡之后,大家便三三两两地分别聊起来了,秃顶汉子揪住了唐子风,向他大倒苦水。
秃顶汉子名叫崔硕,是唐子风在大学时候的同寝室同学,在寝室里排行老三。毕业时,他被分配回了老家宁乡省,经过20多年的奋斗,如今在宁乡省下面一个名叫春泽的地级市当副市长,分管工交财贸,据说这次来京城,也是来“跑部钱进”的。
“崔市长何出此言啊,我怎么就坑你了?”
唐子风平白被崔硕埋怨了一句,不明就里,不过也没在意。这位崔三哥当年在学校的时候就喜欢一惊一乍的,没事玩点别人都听不懂的梗,然后看着别人懵圈的样子,自己乐不可支。
唐子风自忖最近没和崔硕以及春泽市发生过任何联系,于是认定崔三肯定又在抖小机灵的。
崔硕撇撇嘴,说道:“唐大总经理,你虽不坑我崔硕,我崔硕却因你而被坑,你说这事怨不怨你?”
“愿闻其详。”唐子风说。
崔硕说:“我问你,你们集团是不是最近搞了一个16米数控镗铣床,号称是世界最大,在媒体上吹得神乎其神的?”
“的确有这么回事。”唐子风说,“不过这也是因为媒体那边不了解情况。其实我们搞的16米镗铣床,只是并列世界最大。我们正在搞的28米镗铣床,那才是真正世界最大的,把德国、日本的同类机床都甩到南极去了。”
“你还吹!”崔硕不满地说,“你们搞台什么设备,自己偷偷摸摸地搞,静悄悄地把钱赚了,不就得了,成天在报纸上吹个球啊!”
唐子风笑道:“崔市长说这话就不讲理了,你们春泽不也天天吹牛吗,说你们当地生产的圆珠笔芯产量占全世界的30%,还逼着我们集团非要采购你们春泽出产的圆珠笔不可,我说过你啥了吗?”
崔硕一拍大腿,说道:“坏就坏在这圆珠笔芯上了。我跟你说,就因为你们吹嘘你们的16米机床,结果,我们市的圆珠笔产业就中枪了。现在省里天天给我们施加压力,这不,我实在扛不住了,就到京城来了。我告诉你,我这趟来京城,跑农业部、商务部都是捎带的,我主要就是要见你这位临机集团的总经理。”
“有这事?”唐子风听对方说得认真,知道这已经不是玩笑了。他问道:“你找我干什么?还有,我们的16米机床,怎么和你们的圆珠笔扯上关系了?”
崔硕长叹一声,说道:“你是有所不知,就因为你们的16米机床宣传得太猛了,有人脸上挂不住,就拿我们开刀了。这个人,想必你也知道,就是咱们学校的那个齐木登。”
原来,随着中国工业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年国家越来越高调地强调自主创新,不断宣传中国的各种创新成就。临机自主开发的16米数控机床在乌蒙水电站设备制造中取得重大成就,自然也就成了媒体宣传报道的重点,一些媒体使用了诸如“国际领先”、“世界一流”之类的说法,而这就难免刺激到了一些精神跪族的敏感神经。
齐木登就是精神跪族中的一个,他打心眼里就认为中国不可能拥有世界一流的技术,所以无论听到什么消息,都要下意识地质疑,顺便写点酸溜溜的文章讽刺一下。16米数控机床是一个超出他知识范围的东西,媒体上说的内容言之凿凿,有数据,有对比,他想反驳也找不出一个破绽来。
憋了好几天,齐木登终于从自己偶然看到的另一条消息上找回了自信,于是写了一篇博文发在网上,和临机的16米机床唱起了反调。
在这篇博文中,齐木登曝了一个陈年老料,说中国目前是圆珠笔芯生产大国,每年的圆珠笔芯产量达到全球90%。然而,中国用于加工圆珠笔芯前头那个小钢珠的机床,却是从国外进口的。用齐木登的话说,叫“不得不依赖于外国”。
所有中国能够制造的东西,都是别人不屑于造的东西,是落后技术。
所有中国造不出来的东西,都是高科技,是人类文明的最高表现。
这就是齐木登等人的世界观。
齐木登在博文里,把临机的16米数控机床说成是傻大黑粗的过时设备,之所以要造这么大,仅仅是为了满足领导好大喜功的嗜好,对于国民经济没有任何作用。
而中国目前还需要进口的圆珠笔钢珠制造机床,则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器。哪个国家制造不出这样的机床,将无法自立于民族之林。
如他从前写过的其他博文一样,这篇文章里充斥着诸如“深刻反思”、“脚踏实地”、“大国之殇”之类的套话,同时也如过去一样在网络上博得了不少廉价的喝彩。
“齐木登这篇文章,直接点了我们春泽市的名,说我们每年都要花费大量外汇从国外进口钢珠加工机床。我太阳他个叫兽的,我们全市也就是那么几十台钢珠机床,每年新采购的不过就是四五台,一台机床也就是30多万美元,怎么就成了‘大量外汇’了。我们出口圆珠笔,哪年也得有上亿美元的创汇额,花这么点钱买机床有什么不行的!”
崔硕愤愤地说道。
“圆珠笔钢珠加工机床,我还真听说过。”唐子风笑了。
这个梗还真是一个旧梗了。当年有一家报纸到处找中国需要进口的产品,把每一种需要进口的东西都称为“卡脖子技术”。因为它每天都要发一篇这样的文章,结果被业内人士称为“日卡一脖”系列,在一段时间里还成了一个挺有名的媒体事件。
关于加工圆珠笔头上那个小钢珠的机床,也是“日卡一脖”系列中提到过的。记者把它渲染成了工业技术皇冠上的明珠,说要造出这样的机床,既不是靠办多少所理工科大学,也不是靠建立多少个研究所,而是需要一种玄而又玄的日耳曼工业文化基因。
“中国人的文化中不可能酝酿出这样的基因!”
这是记者掷地有声的断言。
对于这样的话,工业界的大佬们连批判的兴趣都没有。用肖文珺的话说,对于这样一群连机床长什么样都没见过的记者,谁搭理他们一句都是输了。
齐木登其实也不知道所谓圆珠笔钢珠机床是怎么回事,他只知道目前中国并不生产这样的机床,既而就脑补出这种机床非常高级的结论。
“你说说,我们这不是受了无妄之灾吗?”崔硕说道。
唐子风笑道:“他说他的,你们理他干嘛?这厮黑我们临机也不是一次两次了,被我们也打了无数次脸,可古语说得好,人不要脸,奈何以打脸惧之?他根本就不在乎别人打他的脸,这样的人,你们有啥必要去搭理他?”
崔硕叹道:“我们也没想搭理他啊。可是我们省里有领导看到了他的文章,觉得他说得对,于是就要求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你说我们怎么办?”
“……”
唐子风无语了。齐木登这些人能够这样蹦跶,也是因为国内仍然有不少人相信他们的论调。有些人在自己的领域里堪称是睿智,很有工作经验,也很有头脑。但对于自己领域之外的事情,却是完全的白痴。
工业技术是有一些门槛的,很多人对于工业技术都是一知半解。这些人不喜欢看严肃的科普,却愿意听记者和叫兽们忽悠,被忽悠瘸的比比皆是。
“那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唐子风问。
崔硕说:“我们哪知道该怎么办?这不,我想起你是机床集团的老总,造钢珠的机床,也算是机床吧?我想问问你,如果我们春泽市要委托你们临机集团为我们开发一种国产的钢珠机床,性能不能低于进口机床,价格还不能太贵,你们能不能办到?”
“这有何难?”唐子风轻松地说,“我实话告诉你,这种机床,我们过去还真的做过预研,主要的技术障碍都已经解决了。只是因为这种机床的市场太小,我们专门去开发出这种机床,没太大的意思。”
“有意思啊!”崔硕拉着唐子风的胳膊,“老八,这事对你们没意思,对我们春泽市来,可太有意思了。实不相瞒,这件事在我们政府那里都已经上过会了,市里准备拿出2000万来突破这个技术难关。
“既然你说你们过去就搞过预研,而且已经没有技术障碍,那你就好事做到底,直接把这种机床开发出来吧。”
第532章 看谁最后玩不下去
“研发一种钢珠加工机床,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我们研发这种机床有什么用?”唐子风说,“我们过去评估过,全球一年采购这种机床的数量不会超50台,按每台30万美元计算,也就是区区1500万美元的产值。
“目前德国的米朗公司是这种机床的唯一制造商,我们如果要和它竞争,最终的结果估计是平分秋色,各占一半的份额。这样一来,一年也就是750万美元,不到5000万人民币的样子。
“为了这区区750万美元,我们要单独搞一套技术标准,还涉及到售后服务,实在是很不划算。现在我们做的哪个产品,都比钢珠机床的市场大得多,我们有什么必要去搞这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