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综合其它>(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87节

(历史同人)盘点千古风流人物 第87节

  这些干古名句都问得离奇,问得超脱。苏轼到底是泯然众人。
  可是紧接着,天幕把诗词的下阕放了出来。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李白看着看着,眼神忽然一滞,擢酒杯的手不自觉捏紧,突然长长叹息:"千古第一咏月词,当之无愧。”
  高适还在品其中的味道,没有李白反应这么快,便好奇地问:"怎么说?"
  李白:“我以为苏轼会表达不能团圆的愤懑和不满。
  结果他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希望天下人都能圆圆满满,即使相隔千里也能斥欠赏月亮。谁读到这种豁达开朗的
  词不觉得高兴呢?”
  连李白都被勾起了思乡之情。他自从离开四川之后,已经很久没有回去了。
  苏轼不拘泥于小家,目光放在大家上,格局直接就打开了。
  高适闻言有些感慨:"天幕说苏轼这位诗人乐观豁达,我还没什么感觉,被你这么一说,我突然感觉他挺好相处的。恨不相逢同时,和他一起游遍山川。"
  李白闻言,眉毛微挑:“怎么?和我玩不快乐?”
  高适小声说道:"……每次出去玩的时候,我们一不留神,你就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害得我们好找。”
  李白天性散漫不羁,往往会被一棵树一朵花所吸引,便甩下众人一个人玩去了。他学过剑法,身体强健,弱一点的文人还真的跟不上他。
  李白:“……”
  天幕放出了完整的《水调歌头》,引得无数人拍案叫绝。
  那些之前有些看不起苏轼的人纷纷闭麦。光是这首词里透出的文采,苏轼就甩了他们无数条街。
  千古第一咏月词,当之无愧。
  最妙的是,天幕不单单是放了这篇文章,还放了当代著名女星唱的歌曲。
  女明星低吟浅唱,流露出哀婉的意思,能轻易勾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不仅有诗文,还有音乐,犹如王炸一样投入各大世界,惊艳了无数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把这种感情熔炼为语言的结晶,这短短十个字写透了天下离别之情,也饱含着人类最朴素的愿望。
  再也不用担心以后中秋找不到词来emo!
  很多人都在学着哼唱这首词,连小孩都不例外。很快传遍大街小巷,没有人没听过。
  苏轼的词以另一种姿态在无数时代重新活过来。
  很多文人也生出了向往之情,不得不说,他们好想成为苏轼的弟弟!
  能有一个大诗人哥哥,就能经常出现在他的诗文里,可以搭名留青史的,顺风车,太爽了!
  曹操的儿子曹桔望着天幕,心中触动不已,看向自己的哥哥:"阿兄,你我二人都擅长诗文,也是一母
  同胞,而且不曾分离,和苏轼兄弟二人何其相似?”
  “我们俩的兄弟情会不会也变成一桩千古美谈呢?”
  曹植给他哥哥写了无数诗,简直是大写的兄控,目前曹丕还没有称帝,他们两个关系还算不错。
  曹丕冷眼看着兴奋的弟弟:“比起我们的兄弟情,你和你嫂子的名气才更高吧?我记得那李商隐可是直接用了你们的典故啊。”
  曹植:“……”
  这天还能不能继续聊了?
  曹植心中不满,撇过头去,不想说话了。
  真是羡慕苏轼兄弟那么和谐的兄弟情啊!
  人人都在羡慕苏辙有个好哥哥。因为只要去了解《水调歌头》,就避不开苏轼的弟弟。
  苏辙望着天幕,有些惆怅,哥哥写《水调歌头》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可感动之情依旧盘旋在他的心头,至今没有散去。
  苏轼是在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碰上了张怀民。
  这个时候,他的弟弟苏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官。或者说,从前是,但是苏撤放弃了。
  在乌台诗案之中,苏辙主动提出要交出自己的盲位,替哥哥赎罪,所以也被牵连,如今正在江西当盐税小官。
  妻子史氏看到苏轼所站的高台的名字,微微睁大眼睛:“夫君,我记得这名字好像是你取的。”
  人们都说苏轼深情,其实苏辙更深情。宋朝官员纳妾养歌女成风。可苏辙一生只有一个妻子,从来没有纳过妾。
  苏辙颔首:“我曾经在密州找到了一个废旧的高台,取名超然台。兄长从杭州到密州当官,其实也是想跟我近一点,共赏超然台的风景。
  结果那年中秋,我们同在山东,他在密州,我却在济南。
  所以兄长只能独自写下那一首《水调歌头》。"
  妻子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件事,因为苏辙向来寡言少语,非常沉稳,很少如此情绪外露。
  妻子惊讶地说:“原来如此。那这首诗怎么不多写一点你呢?只有序里面写了一句兼怀子由。”
  苏辙被打开了话匣子:“其实不止。
  我们兄弟曾经在一个雨夜,一起读韦应物的诗词—————————安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我
  们二十三岁之前从未分离,便许下愿望以后也要对床眠。”
  “因为我不在,没有办法对床眠。所以哥哥写下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妻子恍然大悟,为他们的兄弟情谊动容:"原来如此,不知道你兄长他现在在黄州怎么样了?"
  苏辙看着天幕上演员轻薄的单衣,有些触景生情:“他在黄州几乎没什么俸禄,要靠种田来养活一大家子。我上次去看他们的时候,见他们穿得非常单薄,我们寄点银两和衣服过去吧。"
  贤惠的妻子自然没有说不,答应下来,笑着安慰道:“想他了是吗?他都说了,但愿人长久,干里共蝉娟,你们即使不在一个地方,一起中秋看月亮也算团聚啊。”
  苏辙陷入沉默。
  之前的中秋节,他哪里有看月亮?
  凭哥哥这拉仇恨的能力,难保不会再来一次乌台诗案。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他夜晚都在挑灯夜读,研究王安石变法的细节。
  唉,他太难了。
  【这些年,苏轼在杭州修建河堤,在密州治理蝗虫,在徐州治理水灾,政绩非常好,于是就被他的政敌所嫉恨了。
  他们一直想趁苏轼病,要他命呢。
  巧的是,苏轼这个人,他向来直言不讳,谁都敢怼一句,眼里揉不得一点沙子。
  他上任湖州的时候,给皇帝写了份奏折《湖州谢上表》,讲一讲自己干的事情。他里面就怼了新党,“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新进”是指那种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
  好家伙,这新党一听,居然敢骂我们!
  他们翻阅苏轼这个文坛大佬的文章,找到了很多批评变法的东西。
  比如王安石变法操之过急,直接禁止私盐,导致百姓三个月没有盐吃。苏轼批评了这种操之过急的行为,当时没有人管他,现在全都成了呈堂证供。
  这些人找到宋神宗,举报苏轼:"皇上,苏轼居然敢说变法派是突然升迁的无能之辈,还敢写批评变法的诗文。他这是在反对英明神武的皇上啊!"
  宋神宗一听,也很生气。他像秦孝公运用商鞅一样派王安石进行变法,整个人锐意进取,也容不了反对的声音。
  于是,苏轼就被投进了大牢。】
  与此同时,天幕出现新的画面。苏轼的演员正在湖州快乐游玩,同行的人有他的长子,还有苏撤的女婿等等人,浑然不知道大难临头。
  没过多久,朝廷派来的官差就气势汹汹地上门,要把他从湖州运到京城。
  湖州的百姓连忙挽留,但是没有任何用,苏轼还是被关进了大牢。
  狱中,苏轼跟儿子约定好,让儿子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
  如果哪天皇帝放出消息要杀他,儿子就提前送一道鱼来,这样苏轼好做个心理准备。
  突然有一天,儿子口袋里没钱了,要去找人借钱,于是把这个差事委托给了自己的朋友,但是忘记把这个约定告诉朋友。
  朋友早就仰慕苏轼的才华,准备饭菜的话,当然怎么豪华怎么来,于是便送了鱼。
  苏轼一看到饭盒里有鱼,简直五雷轰顶。糟了,皇帝这是要杀他!
  他默默流泪,开始写诀别诗。先给弟弟写了两首诀别诗:"我们一家老小都靠你来照顾,辛苦你了,来生我们再做兄弟!”
  李定等人还在神宗旁边抹黑苏轼,各种计谋轮番上演。
  宋神宗却挺喜欢苏轼,一直下不了决心。
  病重的太皇太后曹氏听闻苏轼落难,在病榻上嘱咐神宗:"仁宗觉得他们兄弟俩是宰相的人才,为何要轻易杀死他们呢。因为写诗而坐牢,大宋开国一直没有这种例子,不能因此破了祖宗之法。"
  宋神宗答应下来。
  不久,太皇太后病重。神宗决定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
  太皇太后说:“不需要赦免那么多人,只需要赦免苏轼就行了。”
  除此之外,苏轼老迈的恩师张方平等人一直在为他发声,积极奔走。
  连苏轼的老对头王安石也上奏说:“圣人统治的时代,怎么可以轻易杀名士?”
  王安石这个时候已经退下来了,但是讲话依旧很有分量,神宗非常信任他。可以说,他帮了苏轼大忙。
  最终,宋神宗决定放了他,从轻发落,把他贬到黄州。
  苏轼被整整关押了一百三十天,接近半年时间,终于得见天日。
  御史
  台有个别称叫乌台,所以苏轼这场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这是宋朝一场著名的文字狱事件。
  如果苏轼的生命在这里夏然而止,那么中小学生估计要长舒一口气,不知道少背多少文章。】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