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刘启意欲废除栗太子刘荣,谁站出来反对了呢?
首先当然是栗太子的外戚势力,刘荣被废之后跟着被“诛栗卿之属”的栗氏一族,也是刘荣被废的第一个原因。
我们不得不说啊,一些特定的历史记忆,在特定的历史朝代所留下的阴影真的是绵延不绝的。
在刘启所处的时代环境下,他朝前看去,对于太子的担忧最显然的自然是吕氏一族的前车之鉴:他会害怕外戚掌权,重现当年吕氏专权的现象——更何况,在七国之乱之后,可再没有虎视眈眈的刘家宗亲能推翻中央,防止外戚篡位了。
而栗姬母子在刘启面前的表现,可以说完全的自取灭亡——栗姬在刘启还活着的时候就敢拒绝照顾刘启死后遗留下来的妻儿,性格又一向争强好胜。而刘荣头顶着一个强势的母亲,却没能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刚强的名声。
你搁这玩什么吕惠复刻吗?甚至以栗姬的头脑,她又怎么配和吕雉比较?
刘邦敢把朝政交给吕雉,吕雉能还他一个汉初的稳定局面。刘启要是敢把朝政交给栗姬,那汉朝估计迟早要完。
所以刘荣的地位在景帝的心里第一层被动摇。】
刘恒看着屏幕里面,美貌但显而易见地任性肆意,在皇帝的面前都敢耍小脾气,看似精明实则从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清澈的愚蠢的女子,沉沉的眸光移向刘启无语中又带了几分心虚的惊艳的脸上。
破案了,这小子好的就是这一口。
不无痛心疾首的文帝,深切地意识到了自己太子的一大毛病:这小子真的祖传颜控,甚至进化到了就是专好这口张扬明艳的美。
以后……给他挑个长成这种风格但是聪明多了的媳妇吧……毕竟天生审美摆在这里……
嗯,那个听起来像是彻儿生母的王夫人应该就不错,就不知道到底是哪家的女郎。
刘恒也忍不住对天幕产生了些许的期许:栗姬这款当个普通宠姬肯定是没问题的,当太子生母就太掉价了。但他觉得那位王夫人就很可以啊!
彻儿多好。
同款对武帝滤镜亲爷爷如是评价到。
【除此之外,同样反对刘启废刘荣的是谁呢?
在七国之乱之后,共同把持着中央朝政的两大势力的代表:陶青、周亚夫为他“固争之,不得”,窦婴为他“数争不能得”。
甚至原本被刘启寄予厚望,以为这下算是完全的亲信了吧的中尉卫绾都牵扯了进去,最后勉强落得个被放归回家好歹没有身亡的下场。
其实仔细想想也很正常。
如果刘荣令刘启不满的地方是残暴昏庸,那么也许朝臣为了汉朝的延续会站在刘启的一边,毕竟朝代的延续高于皇帝个人,更不用说刘荣此时不过是个太子。
可是刘荣的品行为人,从他被废为临江王之后,百姓看见他被人带走竟然为之流涕说“吾王不反”,最后的评价是“百姓怜之”。我们大致可以推断,他也许性格不错,甚至于称得上宽仁,没有景帝很多儿子的初具人形。
他最大的罪过,在刘启的眼中叫平庸,叫软弱,叫容易被人摆布。
但站在朝臣的角度上,立一个平庸的,容易被他们所控制,外戚的脑子也不是很清醒,很好使的太子。这岂不美哉?
要是栗氏敢效仿吕氏,那就更加美滋滋了:他们完全可以再来一次诛栗之乱。
考虑到七国之乱之后的刘氏宗亲诸侯王们已经无力对抗中央,这次说不定直接可以朝臣们把持幼主,提前不知道多少年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东汉末年直呼内行啊,家人们!】
所以同姓诸侯王的设立还是有其合理性的。
刘邦在听了后世的分析之后,有点头疼地摁着自己的额角。
要是幼主即位,没有同姓宗亲为之辅弼,权臣外戚很难不趁机篡夺皇权,使得君主的地位都随之摇摇欲坠——但之前那天幕是不是也提到过什么,吴国的皇帝孙权?
他也是立下的幼主即位,按天幕所说,托孤的权利分割做的很漂亮,但最后因为识人不清被背刺了……
刘邦默默地叹了一口气。
这世上啊,最不可靠的,难道不就是人心吗!
【而作为刘荣被废导火线的事件,王夫人王娡私底下派人与朝臣联络,催促大行上书劝景帝立栗姬为皇后这一招,不得不说将她的政治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为她已经挣脱开了宫闱斗争的表象,超越了刘嫖和栗姬之间小家子气的,借由自己与景帝之间情感深浅而展开的斗争,利用自己天生敏锐的政治嗅觉,察觉到了刘启真正难以容忍的底线。
为什么刘荣都被立为太子这么久了,刘启还不肯立栗姬为后?真的是因为他和薄皇后夫妻情深,哪怕薄皇后多年无子也愿意给她一份尊荣吗?
那为什么到了景帝六年的时候,薄皇后却被刘启废去了皇后的位子呢?为什么薄皇后被废之后,刘启依旧不肯让作为太子生母的栗姬上位呢?
——因为栗姬的愚蠢与张扬啊,一个普通的蠢货是不足为惧的,但是一个手里握着大权又为所欲为没有约束的蠢货,那就将会是国家的灾难了。
王娡就是看准了刘启这种微妙的心理,做出了最狠辣地,将栗姬母子最终逼迫出局的选择。
要知道,王娡的出身可算不上多好。虽然她的母亲是汉初燕王臧荼的孙女,但是她的父亲不过是槐里一个从名字叫王仲就可以看出普通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