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PO18全书>书库>穿越重生>北宋大法官> 北宋大法官 第1133节

北宋大法官 第1133节

  “不错,这才是真正的违反祖宗之法呀!”
  赵顼点了点头,但随后又略显担忧道:“可三司使能够通过听证会吗?”
  张斐道:“如果他通不过,那就只能说明,他只是在拆东墙,补西墙,甚至于他无法胜任这个职位。”
  赵顼呵呵笑道:“如今这宰相真是越来越不好当了。”
  张斐嘿嘿道:“陛下怎好像有些幸灾乐祸?”
  赵顼神色一变,“胡说,朕,朕哪有什么幸灾乐祸。”
  张斐立刻又回到正题,道:“其实早在几年前,我就跟陛下提到过,公检法如果建设好,是能够为这一切打下基础,让一切变得更加简单有效。
  而如今我们已经渡过最为艰难的潜龙勿用阶段,进入见龙在田的阶段,陛下当初是如此坚持,不惜代价,建设了一整套公检法制度,那么现在就应该得到丰厚回报,这都是陛下付出所得。”
  “见龙在田?”
  赵顼精神一怔,不知不觉中,我们这都已经跨入下一个阶段了,又问道:“那朕能够得到多少的回报?”
  张斐道:“如果一切都顺利的话,在三年之内,至少能够让国力翻两倍。”
  赵顼震惊道:“多少?”
  “翻两倍。”
  “???”
  赵顼似乎怀疑自己出现幻听了。
  张斐解释道:“首先,公检法和税务司的出现,本就能够税入增加一倍;其次,商业的发展,也能够增一倍。
  但其实还不止,因为纸币带来的,不仅仅是商业的发展,还有过程中的损耗,这里面也能够省下很多钱,两倍都是保守的估计。”
  赵顼腰板渐渐直了起来,“要是能够翻两倍的话!”
  张斐道:“那我们就有足够的能力,同时应对西夏和辽国。”
  赵顼点点头,又很是贪婪地问道:“何时能够达到飞龙在天的阶段。”
  张斐道:“那就得等到全国各州县都普及公检法,不过以后公检法发展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因为如今有了更多人才储备,随着《临时法》已经颁布,大家学起来就快多了。”
  赵顼嘴角抑制不住的上扬,“这真是令人期待。”
  张斐的一番话,是彻底打消赵顼的疑虑,而三司那边也在积极地筹备当中。
  在王安石的文章为三司扫平舆论道路后,三司这才在邸报院正式公布税币计划,今年将会在整个京畿地发放三百二十万贯的税币,而其中的一百万贯将会用于河北地区,其余的都会用在京畿地。
  这立刻在民间又引发巨大的争议,是让你发币,但没有让你发这么多,动辄几百万贯,这真是太吓人了。
  立法会。
  “阻止?”
  富弼、司马光、范纯仁、苏轼无不张着嘴,呆呆地看着张斐。
  “当然啊!”
  张斐点点头道:“苏先生的文章,那真是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纸币对国家的危害这么大,而三司又没有做出具体答复,我们公检法必须得依据祖宗之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来捍卫国家的利益。”
  几人面面相觑。
  苏轼突然是怒从心头起,怒斥张斐道:“张三,你休在这里装神弄鬼,你敢说,那些文章不是你写得吗?”
  司马光也是一头雾水,你这左右横跳,将我们都给跳迷糊了。
  张斐立刻举起右手:“我对天发誓,那都是王学士写得,我若是沾了一点墨水,都不得好死。”
  “你。”
  苏轼又道:“你敢说与你无关吗?”
  张斐放下手来,道:“当然与我有关,但是是王学士主动找上门来,我们正版书铺是没有道理,不做这买卖啊。”
  “休要狡辩。”
  苏轼道:“分明就是你在旁出谋划策。”
  张斐一本正经道:“就算我有出谋划策,那也是生意,而不代表我赞成,我向来都是公私分明。”
  这尼玛能叫公私分明?
  苏轼对于张三下限又有了新的理解。
  范纯仁突然道:“也就是说,你是支持子瞻所言。”
  张斐点点头道:“我认为苏先生说得非常对。”
  范纯仁好奇道:“那你为何不阻止?”
  张斐道:“这我不是早就说过吗,发布税币与否,是在于行政决策,我们是无法干预。”
  司马光都迷糊了,“那你现在在干什么?”
  张斐道:“如今他的政策已经出台,可是又没有给出足够的理由,我们公检法当然得出手,召开一场听证会,询问清楚,防止这个政策对国家造成危害。”
  “听证会?”
  几人又是一惊。
  “对啊!”
  张斐点点头道:“我们公检法不是协助朝廷制定政策,那与我们无关,但是政策出来之后,如果在法律上面存有争议,尤其是在祖宗之法这一条上具有争议,那我们当然得有所行动,让对方解释清楚。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税币是一种契约,但是又极为特殊,与一般契约都不同,出现问题,那我们公检法该如何判决,我们必须得问清楚,将来才有理可循。”
  “原来如此。”
  富弼稍稍点头。
  范纯仁不禁也是感慨道:“这公检法真是博大精深,我们还远没有理解。”
  张斐笑道:“各位只是习惯于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去质疑,去询问。但是这世上就没有完美的政策可言,往往就出现一个政策,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那就导致,每一项政策都会被驳回去,存在得问题是永远得不到解决。
  而这就是公检法存在的意义,就是防备政策中的弊端,首先一点,就是要直面问题,有问题是应该的,是必须要接受的,我们该去如何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做到扬长避短。”
  司马光、苏轼听罢,都略感汗颜。
  仔细回忆一下,朝中争论不就是那么回事,就没有一个政策,是不被人质疑的,都有它的问题所在,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同时,他们对于公检法又有了新得领悟,他们的责任是发现问题,进行预防,而不是说,一旦发现问题,就直接让它胎死腹中,除非你能制定出更完善的政策。
  可凡事都有两面,就没有完美的政策,你要它的优点,就必须接受它的缺点,公检法的解决方案,就是用监督的方式,来削弱这些缺点带来的危害。
  这个领悟,令范纯仁、苏轼他们是豁然开朗,他们渐渐明白,该如何与行政相处。
  在与他们商定之后,检察院立刻以祖宗之法和国家利益为由,召开听证会,要求三司方面针对发行税币做出解释。
  此消息一出,不少人感到惊愕。
  因为许多人都知道张斐是支持的,结果人家刚刚公布政策,你这又跑来反对,就是这么善变吗?
  还是说我们又误会了张斐。
  但三司方面马上做出回应,薛向答应来听证会解答检察院的疑问。
  日期就定着下个休息日,地点还是定在相国寺,相国寺是非常乐意承办这种听证会,不来也来了,不得少一炷香吗。
  当然这场听证会是张斐与薛向早就商量好的,薛向也知道,河中府盐钞的成功,完全依赖于公检法的监督,是他需要公检法,而不是公检法主动挑衅。
  今日便是听证会之日。
  百姓对于听证会,早已经不陌生,也是见惯不怪,虽然大家目前非常渴望朝廷发放税币,但是心中疑虑还是有的,因为交子出现,早已经告诉百姓,这纸币会有什么危害,尤其还是这么庞大的数目,更是加重了他们心中的疑虑。
  所以,这场听证会,也是万众瞩目。
  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
  因为官员是用税币的人,而商人百姓是收税币的人,每个人都是利益攸关方。
  春风轻拂,阳光微照,桃红柳绿,鸟鸣声声。
  相国寺的前院是人山人海,所有人的目光就聚焦在中间临时搭建的会场,有那么一丝丝期待,也有那么一丝丝紧张。
  邓绾看着薛向自信满满地来到庭上,心中却是万般忐忑,小声向王安石道:“王相公,如果每个政策,都得这般询问,往后谁还敢帮助官家分忧啊!”
  他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来到作答,那他会疯了,他也不理解,为什么薛向这么热衷,就不尝试一下拒绝,说不定更好。
  开了这个坏头,对于行政官员,真是一个挑战。
  王安石颇为无奈道:“这怎么也比在朝中吵来吵去要好啊!”
  邓绾道:“这政策应该讲究权威,而不是在于合乎情理,这听证会我觉得就是在给朝廷平添麻烦。”
  王安石没有做声。
  他倒也想凭借权威,因为他可是推崇法家的,但问题是,上面还坐了一个皇帝,能出现听证会这个项目,都是皇帝点的头,今儿赵顼也来了,他对听证会也非常感兴趣,这能让他看到在朝堂上看不到的东西。
  而台上则是坐着张斐、许遵、赵抃、曹栋栋四人。
  当然,主角肯定是张斐,说实在是,看了这么多场听证会,不管是赵抃,还是富弼,他们还是拿捏不了这个度,有些问题,他们下意识就会回避,不认为能够在这种情况下问出来。
  等到薛向来到前面的证人席上坐下后,张斐便开口问道:“真是非常抱歉,我也知道最近三司使非常忙碌,但是没有办法,因为在《临时法》中,没有太过关于税币的法案,我们公检法必须要知道,这税币是什么,它又具有何种法律效力。
  除此之外,我们翻阅过一些关于交子的案例,许多发行交子的商铺,都关门歇业,那么交子和税币有何不同,如果一样的话,那朝廷是不是也会遇到这些危机。基于祖宗之法,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我们必须要对此进行询问。”
  这得有法可依,而祖宗之法无疑最好用的。
  “在下非常乐意来此作答,因为解释清楚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三司的责任。”薛向非常沉稳淡定地回答道。
  “多谢三司使的理解。”张斐微笑地点点头,然后就问道:“那么,什么是税币?”
  薛向回答道:“一种可以用于向国家交税的凭证。”
  张斐继续问道:“税币是否是一种契约,如果是,是否要遵循契约法?”
  薛向点点头道:“是一种契约,也必须要遵循契约法。”
  张斐问道:“根据契约法,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合意,只有双方都认同的契约,才算是合法契约。”
  薛向回答道:“任何一个人都能够拒绝接受税币,而当某一个人持有税币时,那么达成与朝廷的合意。”
  张斐问道:“所以官员也能够拒绝吗?”
  薛向迟疑了下,然后道:“这得分两种情况,官员在坊间买卖东西,是可以拒绝税币的,但是朝廷发给他们的税币,那是不能拒绝得,因为朝廷已经更改了俸禄制度,这也是朝廷内部的规定,官员们也愿意要接受。”
  在坐的官员们,上来就听得很是窝火,虽然也不是说大家都反对,但是吧,我们什么时候愿意接受了。
  <div style="text-align:center;">
  <script>read_xia();</script>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