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爱色书屋>书库>都市言情>陈医生,别怂!> 陈医生,别怂! 第346节

陈医生,别怂! 第346节

  “这么多专家,正好讨论不是吗?”
  陈南点头:“天下怪怪奇奇之症,诊其脉,依然园静和平,却无神者,有一种可能!”
  陶训义忽然瞪大眼睛,忽然脱口而出:“老痰?!”
  郑易复和李光明几乎同时说道:“老痰!”
  而……
  台下不少人蒙了!
  老谭?
  老坛?
  杨鸿年几乎不假思索的想到了一个词:“老坛酸菜面?!”
  陈南点
  头:“嗯,我怀疑是老痰!”
  陈南继续说道:“《三指禅》记载,痰之名不一,其源亦不一,皆足以变脉,惟老痰隐伏于肠胃迥薄之处,不关五脏,不伤六腑,故脉不变!”
  “但是,老痰虽然不伤五脏六腑,却隐伏于肠胃迥薄之处,能阻遏五脏六腑之神,这是可以在脉象中体现出来的!”
  这句话说出口。
  陶训义顿时瞪大眼睛,不可思议的看向陈南!
  “你能……感觉到脉象有无神?”
  郑易复面色凝重,一言不发,而是紧
  紧的盯着陈南。
  李光明站在那里,虽然面色淡定,但是……内心却如同惊涛骇浪一般,久久无法平静。
  脉,贵有神!
  脉,难于神!
  这说的就是,脉诊真正的难出,就在这个“神”字。
  无病之脉,不求神而神在,缓即为神在,但是缓却不是神。
  所谓神,指的是脉的精髓。
  正如一个人,看着身体强壮,但是不精神!
  这个意思。
  人如此,脉同样如此。
  但是,想要用双手,感知到这种神,却太难了。
  需要多少临床经验?
  需要经多少患者?
  陶训义沉浸此道一辈子,也只是刚刚抓到了尾巴。
  郑易复和李光明,也只是堪堪感受到了其中的存在。
  但是!
  陈南,却摸到了。
  所以说,他们能不震惊?
  听见陶训义的话,陈南点了点头,却又摇了摇头:
  “若有若无。”
  “不怎么灵光。”
  “需要多试几遍才能清楚。”
  听见陈南的话,这一下子,陶训义委屈的快要哭了。
  你多试几次就行!
  我他么……需要弯弯绕绕,从其他地方感受,好不容易推断,而且是那种明显的才能感知到。
  阅读网
  这……就是天赋吗?
  不得不说!
  脉诊,还真的讲究一个天赋。
  毕竟,每个人的手指触觉不一样,内心感知力也不一样。
  脉诊,讲究一个“心眼”。
  这个心眼,就是以手为度,以心为眼,却看脉象。
  如果天赋使然,悟性很好的人,对于脉诊,是很容易高深的。
  历代医家中都不缺这样的天才!
  朱丹溪、王叔和、吴正论、叶天士……这些可都是天赋异禀的人啊!
  你以为那些《脉经》啊、《病因脉治》啊……这些经典是怎么写出来的。
  为什么很多人看了以后看不懂!
  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是怪物啊!
  这就如同画画一样,需要的是天赋!
  这一刻,陶训义欲哭无泪。
  他一直以为,自己就是这个时代的王叔和、朱丹溪,现在看来……自己是个屁啊!
  哎……
  太委屈了。
  看到陈南之后,陶训义竟然心生一些挫败感。
  这种感觉好不舒服啊。
  陶训义感觉就是自己当了一辈子天才……以为自己是主角,结果……到老了,才发现……
  主角才刚刚出道?!
  我是一个配角而已!
  好伤心啊!
  而此时,
  中西医结合医院的院长王恒更是瞪大眼睛,一脸懵逼。
  “这个……打扰一下。”
  “陶老,这老谭……是谁?”
  陶训义苦笑摇头:“老痰,说的是一种病症。”
  “怪病多因痰生!”
  “这个痰,说的是痰饮的痰,但是,普通的痰饮,是会呈现出不同的脉象的,唯独老痰,藏于深处,不易找寻,而且不关五脏,不伤六腑,所以,舌脉基本找不到原因!”
  而此时,听见陶训义的分析,台下的专家们纷纷点头。
  “哦!”
  “原来如此啊……”
  “老痰……”
  但是,杨鸿年站在其中,看着一个个纷纷恍然大悟的众人,有些慌。
  我曹……你们都会啊?
  就我不懂?
  老痰我懂,45年的老痰我也有。
  关键是……这为什么会导致这些怪病呢?
  现在,摆在杨鸿年面前有两个选择。
  第一:不懂装懂,反正……不懂得肯定不是我一个,大家一起做南郭先生!
  第二:问吧,丢人有什么坏处?不耻下问可是自己的优点啊!
  想了想,杨鸿年举手问道:“我有个问题,老痰是如何导致这些疾病的呢?”
  “病机是什么?”
  顿时!
  伴随着一个异类的出现。
  这一窝人不吭声了。
  而陶训义看见杨鸿年提的问题,顿时笑了起来,他很欣慰。
  很开心!
  杨鸿年能走出自己的内心尊严圈很不容易。
  陶训义开心的解释道:
  “这是因为,老痰容易蛰伏与迥薄之处,这就在三焦之中,心包络之围!”
  “心包和三焦经是互为表里的,但是,全都是……俱有名无形!所以,这个位置,我们后来讨论,就是迥薄之处!”
  “《灵兰秘典》称心为君主,《二十五难》称包络为心主。
  盖心主有形之君,包络是无形之主。
  柱下史云:“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