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你找个婆子,去一趟织云绣坊,”薛佑龄道,“让她去打探一下,她们织云秀坊是不是给怡春院绣了一批团扇?如果确有其事的话,再问一下,那些团扇上的几句诗句,是从哪里得来的。立刻就去办。”
“是,小的这就去,”侍墨应了一声,转身离开。
侍墨离开之后,薛佑龄又回了正堂,他在屋子里跺着步子,焦急的等待结果。
一个时辰以后,侍墨又进来了。
“怎么说,”侍墨一进正堂,薛佑龄便三步并作两步,走到侍墨面前。
侍墨因为奔走劳累,气喘吁吁,他见薛佑龄这么着急,心中不由奇怪,今天自家主子这是怎么了?平时一向谦和有礼,不紧不慢,现在怎地一副猴急模样?
心中所想,当然不敢表现在外,侍墨大喘了一口气,开始回话。
“三爷,小的找了婆子去打探,方才,这婆子回来把打探得来的消息告诉了小的。
这织云棋馆确实给怡春院绣过一批团扇,而且每把团扇上都有不同的诗句。这些好句,怡春院姑娘们十分喜欢,所以怡春院的老鸨子就付了钱,定下了这批团扇,”侍墨说道。
“有没有问过,这些句子是从哪里来的?”薛佑龄接着问。
“那婆子也问过了,说是出自织云绣坊的账房之手,”侍墨说道。
“当真,一个绣坊的账房竟有如此才华?”薛佑龄讶异道。
“这些是那婆子从织云绣坊的管事,郝婆婆那里打探到的,”侍墨接着说道,“账房在二楼,而且账房重地,寻常人也轻易不能进去,我们派去的婆子没能见到这位账房。但是,这位郝婆婆是绣坊的管事,在绣坊干了许多年了,她说的话错不了。”
“竟然真的是出自一个账房之手,”薛佑龄心下感叹,没想到一家民间的普通绣坊之中,还藏着这样一个不出世的人才,也不知道这账房是怎样一个人,也不知道能不能畅谈一回,能不能结交一番。
薛佑龄正这么想着,又听侍墨说道:“三爷,那婆子还打听了一些这账房的事情。”
“快些说,”薛佑龄道。
“嗳,嗳,”侍墨见薛佑龄一再催促他,心中越发狐疑,不知道自家主子究竟在急个什么?
侍墨没有读过什么书,他自然无法理解文人对优美诗词的追求向往,以及对有才华之人的敬意。
他点了几下头,欠着身继续说道:“说来也是奇怪,这织云绣坊的东家是个寡妇,人称董大娘,账房先生也是个寡妇,人称林小娘子。”
这个时代,女子闺名是只给家里人和熟人叫的,一般是不告诉外人的,而且女子的闺名也不重要,只要有个姓氏就可以了。
所以婆子去织云绣坊打探的时候,只打探到林舒婉姓林,以及人称林小娘子,并没有打探到林舒婉的闺名。
薛佑龄愣了愣:“寡妇?你说这些诗句出自一个姓林的寡妇?”
“这寡妇年纪轻轻,据说只有十八九岁,却守了三年寡了,”侍墨说道。
“原来如此。”
这个结果出乎薛佑龄的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守寡三年,与亡夫阴阳相隔,纵是良辰美景,又有何用?纵有千种风情,良人却已不在。
好一段闺怨诗。
独守空闺的寂寞,思念亡夫的痛苦,真是情真意切,淋漓尽致。
好才情。
只可惜,这诗句的作者是个年轻的寡妇,他一个男子实在不方便找上门和她畅谈结交的。
罢了。
薛佑龄在心里叹了口气,突然想到什么似的,问侍墨:“你刚才说,每把团扇上都有诗句?”
侍墨点头:“是啊。”
薛佑龄又问:“都是不同的诗句?”
“这……这小的倒是不知了。哦,对了,那婆子说,怡春院定的这批团扇,有好几种不同的绣样,想来应该也有好几种不同的诗句。”
……
——
入夜,月色如水。明亮的月光照着京城各处高耸的楼房和低矮的民居。
然而,清河街的灯光明亮如白昼,反而将月色衬得黯淡无光。
今夜,薛佑龄竟又一次站在怡春院的门口。
他看着门里的奢靡景象,厌恶的蹙了眉,他吸了口气,提步进入怡春院。
不过几息时间,戚妈妈就迎了过来:“哟,这不是薛三爷吗?昨儿的要紧事办好了?今儿来是找红袖姑娘的吗?昨儿薛三爷没见红绣一面就走了,后来红袖知道了,伤心了好一阵。”
“今天不是来找红袖姑娘的的,”薛佑龄道。
戚妈妈心中暗道,果然是个好色之徒,想换姑娘找乐子了,她面上不显,依旧笑着道:“那薛三年今天是看上哪个姑娘了?是昨天遇见的蝶儿,还是珊儿啊?”
薛佑龄迟疑了一会儿:“戚妈妈能不能多找几个姑娘。”
[公众号@讠卖文少女]戚妈妈在心里骂了句小色鬼,殷勤笑道:“好啊,我们这怡春院,旁的没有,就数水灵灵的姑娘多。薛三爷要几个?”
“能不能先找七八个来,”薛佑龄道。
戚妈妈娇笑一声:“哟,七八个啊。”
她朝薛佑龄上下看了两眼:“薛三爷的身体真是强壮,七八个姑娘,我们怡春院自是有的,只要,呵呵呵,呵呵呵,您的身体消受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