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节

  “妈,尝尝这个蟹黄包子。”
  “豉汁排骨。”
  夏晓兰慢慢给介绍,生滚牛肉粥、水晶虾饺、炸春卷、叉烧包、酥皮蛋挞、金钱肚……再配一壶铁观音,83年两个人能点上这么多,真是豪客。
  旁边两老头儿就在嘀咕说有钱,他们用羊城话说,刘芬听不懂,夏晓兰很坦然回答:
  “带我母亲来尝尝鲜。”
  羊城人不爱说普通话,说普通话的都是外地人,外地人都穷。
  夏晓兰这外地人堂堂正正的摆阔,让两个老头儿也无话可说。人家不是炫富,是有孝心。他们家里的儿孙不见得能为了长辈花这么多钱。
  “太多了,太多了……”
  刘芬说的最多的就是这三个字,翻来覆去的。
  夏晓兰对付她十分有经验,只说已经送来了,不吃也不会退钱。满满一桌呢,刘芬不说话了,现在大家食量都大,其实哪有吃不完的,只是经济承受不起,大多数人都是一壶茶配两个点心,能闲聊两三个小时。
  夏晓兰就是带她妈来吃东西的,哪有那么多闲聊。
  好吃吗?
  自然是好吃的。
  用料多么实在,她选的又是老字号,每一样茶点都在水准之上。后世一些老字号搞成了连锁店,每天的客流量太大,夏晓兰吃着茶点就感觉挺一般。
  现在么,还没被时代的浪潮改变,能多享受几次,自然要抓紧时间。
  刘芬听不懂羊城话,左右的茶客们在嘀咕些啥,但那些人的羡慕她能感受到。羡慕啥呢,羡慕她有个好女儿,刘芬意识到这一点,嘴里的东西好像更好吃了。
  她把排骨往夏晓兰面前推:
  “晓兰,你也吃。”
  她不知道蟹黄包子、酥皮蛋挞做起来有多费事,认为肉才是好东西,就把排骨留给夏晓兰吃。
  夏晓兰也不解释,欣然接受了刘芬的好意。
  母女俩这边吃着正欢,酒楼还有一些用雕花门窗隔起来的雅座。
  两个年男人坐在哪里,桌上摆了茶点两三盘,却能坐上等的雅座。见同伴多看了两眼大堂里吃早茶的母女,另一人就感叹:
  “这两年羊城的外地人在增加。”
  戴眼镜的年男人点头,“羊城的富庶是内地城市不能比的,再有鹏城特区引导,羊城和内陆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不出几年,内地的居民会蜂拥而至。”
  “你很看好鹏城特区?”
  现在的鹏城特区还在建设,和底蕴深厚的羊城差得远呢。哪里本来是个自发形成的集市,就算被化成特区,会超过羊城吗?
  羊城遍布高楼,和京城、沪市比也不差啥。
  鹏城特区能超过羊城?
  眼镜男也不与同伴争辩,像外面吃茶点那丫头,他上次在火车上遇到过,豫南省下面哪个村的他倒是忘了。那时候她可没有如此阔气,不过是短短一月,看起来她已经在羊城淘到了第一桶金。
  像她那样来淘金的内地人只会越来越多。
  特区要建设,也需要大量的劳力参与,外来人口怎么管理,东起大鹏湾畔的“背仔角”,西至珠江口边的“安乐村”,全长86公里的“二线”工程,能不能真正防止资本主义的东西像内地渗透?
  去年4月份,高28米的铁丝网,就开始动工兴建了,至今仍在修建。
  一个铁丝网,能防止资本主义的渗透?
  人们对好生活的天然向往,又岂是一道铁丝网能阻隔的。把鹏城特区圈起来,可能并不起任何作用。
  年男人没有和夏晓兰叙旧的心思。
  忙里偷闲能喝一回早茶,他和夏晓兰那样的乡下姑娘的人生基本上不可能再有交集,尽管两人十分有缘坐过同一列火车,呆过同一个卧铺厢,此时又能在羊城的酒楼里重逢……那也并不代表,他就要和夏晓兰有啥来往。
  哦,他记得夏晓兰挺机灵。
  不仅是机灵,看起来还挺孝顺。
  对于刘芬他倒是一眼扫过,那就是眼下最普通不过的农村妇女。
  ……
  夏晓兰不知道自己和火车上偶遇的年人擦肩而过。
  她带着刘芬在羊城玩了一天,不仅限于火车站附近。羊城比商都经济发达,包括今年刚刚建成的羊城白天鹅宾馆,它又叫“32层”,坐落在沙面岛,毗邻三江汇聚的白鹅潭……刘芬从来没有见过32层高的楼房。
  夏晓兰说过两年再来羊城,争取有条件带刘芬去住白天鹅宾馆,俯瞰三江,风光旖旎。
  刘芬在心里念阿弥陀佛,她咋能享受这种东西?不敢想,不敢想。
  下午时,夏晓兰依言来到批发摊位,那老板真的拿到了棉衣——和他从蛇皮袋里拽其他衣服的动作相比,他拿棉衣可谓是轻柔。
  这些棉衣出乎夏晓兰的意料:“防寒服?!”
  第101章 防寒服和鸭绒服(9更)
  老板比夏晓兰还吃惊:
  “你连防寒服都知道?”
  后世的人谁不知道防寒服。但它真正流行起来,是在80年代末期,厚尼龙面料当衣服的外层,能防止水珠和风渗透,先谈防寒再说保暖,隔热和薄膜材料和保暖的涤纶……它和棉衣根本不一样。
  轻便保暖,尼龙面料还能染出各种鲜亮的颜色。
  夏晓兰摸着轻便蓬松的防寒服,有点迟疑。
  刘芬偷偷捏了一下,觉得里面装的不太像棉花,外面的料子滑溜溜的,也不是棉布。这是啥袄子啊,人家会不会骗晓兰?
  “晓兰——”
  刘芬提高了声音,她是胆小,害怕夏晓兰被骗的担忧战胜了胆小懦弱,这就是为母则强。
  “妈,我再看看。”
  防寒服都有了,羽绒服会不会也出现了?
  “羽绒服呢,你能搞到不?”
  老板想了一会儿,“你说的是鸭绒服吧,你要的话也有。”
  鸭绒服是刚兴起的,原本也有这衣服,不过是给登山运动员穿的,都管它叫“登山服”,普通老百姓既买不起,也不晓得哪里有卖。还是这两年经济稍微宽裕点,有老百姓能承受着价格了,自然就有制衣厂生产——名字叫鸭绒服,其实技术不成熟,并不能把鸭绒部分单独提出来当填充物,衣服里填充的是鸭毛。
  这人根本不怕夏晓兰嫌贵,鸭绒服是个新鲜事物,但它的批发价还不如毛呢大衣!
  毛呢大衣夏晓兰都能卖出去,一次就敢拿10件以上。
  毛呢大衣才是最贵的,夏晓兰拿的货,质量和百货商店一样,却又卖的比商店里稍微便宜,再加上她挑出来的款式新颖,连商都市的裁缝都要偷偷扒版。
  老板守着摊位走不开,叫了个朋友帮忙,过了一小时就给夏晓兰拿来了鸭绒服的样品。
  这和防寒服又是不同的手感,夏晓兰摸到了衣服一根根的毛梗子,放在鼻子下能闻到淡淡的鸭毛味儿,的确是83年的羽绒服无疑。
  再一问批发价,防寒服批发价男款是22元,女款20元,颜色不限款式不限。
  鸭绒服要贵6块钱,男款28元,女款26元。
  一件鸭绒服的批发价仅仅是毛呢大衣的一半……夏晓兰有种把剩下的钱全进防寒服和鸭绒服的冲动。不行,这些衣服都是短款,远不如棉衣或者军大衣便宜。
  拿回商都,真的有人买吗?
  比起保暖效果好的鸭绒服,商都女人们或许更愿意穿毛呢大衣。贵的气派,贵的人尽皆知,穿上身也不如防寒服和鸭绒服臃肿。
  小姑娘里面穿一件薄薄的打底衫,外面过膝盖甚至到脚踝的羽绒服,这种穿衣风格还不流行。
  夏晓兰猛然抬头,“你拿货的服装厂,生产过膝的鸭绒服和棉衣吗?”
  老板很警惕的看着她,这是要越过自己直接从厂子里拿货?
  转而那股气又散了,没有几百件的订单,厂子连机器都不会给你开。
  “你是零售,能拿多少货,只能挑这些款式。”
  拿几十件货,的确不可能制定款式定制,服装厂要出稿,要打版,要进布料……这一通折腾下来,别说几十件,一个款1000件产量以下,厂里对这样的订单连看都不会看一眼。
  算了,她这本钱折腾不起来。
  尽管夏晓兰有信心谈个先付定金再支付余款的订货方式,哪怕跳过批发商环节,直接以出厂价拿货,500件要上万元,1000件就要2万。
  把她和刘勇的家底搜刮干净,估计也凑不出1万。
  她舅舅这次生意没亏本还差不多……不要急不要急,夏晓兰叫自己冷静。急就容易犯错,赚钱的机会有很多,动不动就把全部身家压进去,完全不值当。
  她是要长远发展的,又不是在玩梭哈!
  “防寒服和鸭绒服还要不要?”
  “要,防寒服拿20件,鸭绒服拿20件……”
  夏晓兰这次不仅拿了女款,还拿了男款。这摊主瞬间又卖出去上千的货,心情不错,从装鸭绒服的袋子里拿出压箱底的货:“还有羊剪毛的背心——你拿不拿点?”
  这人搞批发整的像讲相声,包袱还得一个个抖出来。
  夏晓兰连批发价都懒得问:“拿5件!”
  卖不掉就留着自己人穿,她家里不正好是五个大人……咦,好像哪里不对。
  五个人得加上周诚。
  ……
  夏晓兰已经在同一个摊位上拿过三次货,她把这老板家的地址和电话都问到了,老板叫陈锡良。这名字好像在哪里听过。
  夏晓兰没多想,陈锡良搞服装批发应该是赚到钱了,家里有座机电话。夏晓兰是琢磨着有时仅仅是补货,就不需要她特意跑一趟羊城,83年没有快递,却能办火车托运。
  夏晓兰这次拿了近4000元的货,剩下的本钱堪堪一千,这钱不知道能不能顺利盘下店铺和简单装修。希望这批衣服回去后也能快点卖出去,尽快回款。
  她和刘芬风尘仆仆从回到商都,刘勇办事没让夏晓兰失望。
  刘勇在商都溜达了两天,已经初步选好了两处铺子。
  刘芬和李凤梅抓紧时间把这次拿的货熨烫整理,李凤梅也没见过这样新式的“棉衣”,不过她对夏晓兰挺信任:“晓兰说能卖掉,你就是瞎担心。对了,我从村里带来的肉和排骨用盐腌过,还有两个猪脚,那玩意儿不晓得有啥好吃的,晓兰那丫头喜欢,都给她留着呢!”
  猪脚收拾起来挺麻烦,要用火把表皮的毛烧干净,拿水泡着,用小刀把黑乎乎的焦皮一点点刮干净,斩大块和泡过的豆子一起小火慢炖……冬天吃上一碗,整个人都好幸福。
  夏晓兰厨艺平平,这道菜她倒是挺拿手,上辈子工作后条件稍微好点有单人间住,开火炒菜吧没厨房,有个小炉子可以烧烧热水,夏晓兰买了个砂锅炖菜吃,黄豆猪脚炖得最多,自然练出了手艺。
  </div>
  </div>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